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透過冷媒視窗判斷冷媒不足跟足夠

 

透過視窗看冷媒液面,銅管沒被冷媒淹沒
銅管完全被冷媒淹沒,效率好.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水寶石神效

 


在客戶的水塔裡投放高科技陶瓷水寶石,冷卻水塔補水管處對比明顯,淋到水的地方基本上不結垢,
完美保護管路金屬及防止水塔結垢.







車老了,換換渦輪增壓

 

車的里程數到了,把車上舊的渦輪增壓器拆掉換一組新的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職業安全證照體系的荒謬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用每十年來看,前20-25年受教育,中間30年奮鬥事業,這樣就已經55年去了,後20.30年,幸運的話有錢有閒,子孫滿堂,倒楣的話又老又窮又病,連善終都難.

大社會的趨勢很難抵擋,但是科技的進步一定會造成體系的翻轉和一堆跟不上時代的人,造成財富重分配.

依照經濟學的原理,需求跟供給是市場決定性的因素,當科技或是生產效率提高了,進步了,舊有生產體系因為跟不上,便須面對利潤下滑,市佔率不斷流失的窘境.這在競爭激烈的科技領域尤其明顯,人家都跑5奈米了,你還在90奈米,除了一些低階應用的場景,基本上科技落後就要挨打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在安全領域很明顯地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躺平不動基本上最安全,但是不做事也就不用吃飯了,因此為了生活,勞工往往必須在某些很危險的地方工作,

所謂危險的地方就是弄得不好會畢業或是提前退休的地方.用市場的角度看,越危險的風險溢價越高,利潤越好.因為一般的人做不來.隨便想像一個場景,路邊一顆路燈沒事搞個6米高,燈壽命到了要換,這麼高的地方可不行像猴子一樣爬著上去順手把燈換了,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有猴子的靈活跟體力,所以以前的搞法可能是搞個夠長的拉梯跨著就上去了,但是很不幸的,人類的退化是很明顯的,現在的人要徒手爬個3米5米很多人會掉下來,很多人連爬個2米高都不行,於是乎就有不同的工具出現了,梯子作為古老的登高工具,如果使用得當,爬個幾十米都沒問題.

但是梯子作為簡單實用的工具,這種東西的市場價值太低了,掙不到錢,產生不了新的價值,於是聰明的立法者,就用泛安全的概念,發明嚴苛到不行的安全法規來撈錢,對勞工來講,使用何種工具對自身最安全應該是由自己和市場決定.

但是由於嚴苛的法規,勞工必須被迫使用非常難用的工具或護具來從事原本就艱難的工作,然後聰明的立法者除了規定這些,又強制來檢查並加以罰款,這讓我想起,如果說嚴格執法,那麼身處一線危險場所的軍警消人員,是否需要遵守這些一般勞工的安全衛生守則,當遵守了這些法則,是否還能有效率的執行他們搶險救災的工作?他們可是位於危險的最前線呢?

更何況他們的工作往往必須是爭分奪秒才能搶救人命,假設必須執行這些愚蠢的規定,他們可不可以推卸責任說因為我是要執行這些於愚蠢的規定所以工作才不會成功?

為什麼我要說這個職業安全衛生體系的是惰落跟腐敗呢? 因為我認為職業安全證照制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跟腐敗,讓小弟來好好用市場經濟的角度分析一下.

我最近上了兩堂工安的課程,一堂叫做防爆課程訓練,另一堂叫做高空作業車的,防爆課程三天兩萬二,高空作業16小時8500, 現在是網際網路的時代,如果有 知識傳遞的必要,用網路推送不行嗎?叫里長把要的這些人身安全衛生資料從政府機關那邊拿過來,為民服務不行嗎?

現在的事情不是這樣玩,人民納稅請公務員或民意代表,公務員法規寫一寫,定一定,規定你開家裡或公司的鬼機械可能會把自己壓死或把別人撞死,所以必須考個鬼證照,因此它就變成在規定的時間跟地點把錢交上來考證照,這樣才能保證你自己的生命安全跟飯碗?這樣你才不會跌倒,被炸到,被電到或是斷手斷腳,可笑不可笑?

如果政府的工作是為了人民做事,那麼任何攸關人民安全的費用應該盡量低廉或是免費,例如救護車跟消防車出勤,各項便民的法規跟作業費用應該都只能以成本計算不得營利,這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

但是我看這些安全衛生證照體系,收費高的嚇人,品質差的要命,簡單資料印一印就可以拿出來騙錢,反正搞的是獨門生意,不上你就沒飯吃,因為你沒有證照就不能操作這些機械,不能做這些工作.

我覺得發明這些控制體系的人真的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安全衛生體系商業化,利用法規搞壟斷.想像一下,每天在路上跑的車子那麼多,弄得不好真的很容易死人或受傷,畢竟跑的最快的人時速也就四十公里左右,算法是這樣的,全世界跑的最快的人跑100公尺算9秒好了,所以一秒是跑11公尺左右.一小時3600秒,所以用最誇張的算法是一小時可以跑不到40公里的時速,但是汽車是可以跑到上百公里以上,慣性加速度,破百的時速隨便一出事動能驚人,所以要開車一定要考駕照,因為弄得不好真的會死人.

工程機械跟汽車的速度哪個危險?每天外面車禍死傷的件數肯定比工安件數來的不知道多幾倍,考小客車駕照我查了一下只要450元(筆試、路考,各225元) 考驗車使用費:約50元 領取駕照費用:200些錢,如果政府重視工安,搞個任何工程機械的考照班,想開或需要開的就去考,但是這種體系之下泛用安全觀念來營利真的讓人覺得很不齒.

因為邏輯很簡單,任何的安全是跟投入的成本有關,而不是法律的規定,安全的投資是會有經濟利益回饋的,企業主為了避免投資因為安全意外一夜回到解放前, 注意安全是天經地義,可是這些安全衛生法律的規定卻是為了圖利特定人.

為什麼這麼講?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要安全就必須投資,投資在特定的軟硬體上,可是考安全衛生證照的這種東西,實際對執行沒有半點幫助,舉例來講,要開山闢地的地方地形本來就非常危險,你考了一個證照不代表你就能夠有效執行工作,越危險的地方需要越有經驗的老手,而經驗不是靠幾千塊上個課弄個證照就能搞定的.

現在上課很貴,隨便算一下,一個人8500,隨便一班5.60個人,一天幾十萬的收入,一個講師一天下來應該花不了多少,租金,水電,小姐行政費用,雜七雜八算下來,

所收的教育費用跟提供的安全保障我想叫經濟學大師來作模型應該也做不出來,因為安全是無價的,無價的東西就沒辦法做比較模型,但是法規一定就必須執行跟遵守,請問一下這不是詐騙什麼才叫詐騙?

這種安全衛生證照生意真的是太好賺了.不知道勞工安全衛生協會什麼時候搞個公開上市,大家一起來投資.所以我真的很想知道弄這些規定跟法規的背後老闆是誰,早點轉行算了.這樣才可以早日財富自由.搞這種只要動嘴巴,沒半點風險又高利潤的生意真是太好了.

一個進步的社會要回歸初衷,保留人天生的精力和上進性,想想小時候可以任意爬樹登高玩耍的樂趣,到現在爬個高也要管,洗個水池也要管,開個堆高機自走車也要管,圖利了誰又真正造福了需要考這些才能維生的人們嗎?

修卡車冷氣

 

風速開關壞了

拆之前


換一組新的

拆壓縮機
更換中
散熱風扇耗電量7.72A
高壓壓力170 PSI
低壓壓力25 PSI
外掛溫控器,出風溫度控2.4度C

天氣熱了,工作用的卡車冷氣一直不太順,風速開關第4段跟壓縮機連動有問題,壓縮機時動時不動,室內溫度不理想,然後某一天散熱風扇說掛就掛了,出風溫度直接到19度,開窗還比較涼,19度的出風溫度室內根本就不會冷.

汽車冷氣原理跟家用一樣,不同的是動力源變為引擎皮帶拉動,然後不好拆裝,都裝在很緊湊的地方,但是為了有一個舒適的行車環境,還是得弄.

首先換風速開關,有風壓縮機才能動,也就是A/C鍵加風速開關都動作,冷氣壓縮機的電路才會通,拆風速開關傳統式的都靠鋼纜拉動風門(出風狀態,冷暖開關,內外氣循環三條)不好弄,要拆部分儀表板,不過記住拆裝順序再反向裝回去也就OK了.

加裝了一個外控的溫控器,傳統的汽車冷氣是這樣,在蒸發器的地方有一隻溫度SENSOR(俗稱黑豆仔),溫度到就切斷壓縮機運轉,我實測的結果大概出風溫度8度停,12度起動,若是系統正常,室內理想溫度可以維持在18度到22度之間,算很舒服了.

至於冷暖控制桿,它是開熱水盤管的閥開度,讓引擎熱水進去熱水盤管,壓縮機一樣走到8度停,所以暖氣模式更耗油,因為前面壓縮機把風拉到8度,後面熱水又把8度的風又拉上來到想要的10幾度或20幾度,同時制冷又加熱.

所以我的解決方案就是裝一個外掛的溫度控制器,將原本黑豆仔拆出來,直接偵測回風溫度,那這樣電腦就會一直命令壓縮機起動,因為原本8度停12度動,現在偵測溫度永遠都在12度以上,那這樣就繞過原本的控制機制了.

但是壓縮機一直打,蒸發器會結冰,太冷人也不舒服,所以把原本溫度黑豆仔那條信號剪斷,透過新設的溫度控制器的乾接點控制,溫控器的SENSOR則直接找風管的地方插上,這樣子就繞過固定8停12動的模式,就可以直接調整壓縮機起停.

比如說比較涼的天氣,那麼出風溫度控個10幾度,稍微除濕就好,這樣車子必定省油,因為壓縮機少運轉了,但是在高熱環境,太陽輻射跟周溫太高,出風溫度不夠低頂不住,因為熱還是會從玻璃,縫隙,各種管道進入車內,不調低出風溫度人還是會覺得熱.那就利用溫控器大範圍調控的功能,像我就把它調到2.4度壓縮機才會停,6.8度就起動,這樣冷冽的風一出來,雖然是卡車沒有舒適性,但在炎熱的天氣裡面一上車就是爽.

控制搞好就弄散熱跟冷媒循環系統,因為散熱馬達掛了,必須換散熱馬達跟風扇,加上壓縮機運轉時有聞到壓縮機油的味道,拆的時候冷排的牙滑牙,索性把壓縮機,冷排,散熱馬達全換了,外加一條最容易漏冷媒的高壓管全換了.

系統處理的方法跟一般冷氣一樣,用管路清洗劑將管路加壓清洗,然後抽真空灌冷媒,整整抽了一個小時,將系統完全處理好,接下來灌冷媒試車,高壓壓力在周溫24度條件下,為170PSI,換算冷凝溫度48度,低壓25PSI,換算蒸發溫度-1.85度,算可以接受的數據,測試散熱風扇的運轉電流是7.72A,車子運轉電壓算13.6V,這顆原廠設計的風扇瓦數大概在104 瓦,風量不算太大,但是在配套的風扇安裝架中,也沒有改裝級的馬達可以換,就勉強用著.沒套件要改東西太麻煩了.如果有130W,或是150W級的馬達可以改,那散熱效果肯定更好,冷氣更涼更省油.

至於費用,可以說是很便宜,新的壓縮機7000,風速開關4800,散熱冷排2500,散熱馬達加風扇1300,高壓管900,外加控制冷氣用的繼電器兩顆680,溫控器網路貨350,壓縮機皮帶幾百塊,冷媒不超過1KG,清洗劑2.3百,材料總共費用不超過2萬就有一組媲美新車甚至超越新車的冷房效果,結論一個字就是爽.也為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以上就是卡車冷氣修理的簡單報告.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現代小霸王DIY更換蒸發器

 










花了兩天,總算把風箱仁更換搞定了.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從業那麼多年,第一次玩吸收式,充滿多多的樂趣.1000噸的主機只要20kw的耗電.這就是吸收式的魅力所在.

灌冷媒,救效率

冰水主機的熱交換仰賴冷媒的液化及氣化,藉以達成冷凍循環.通常按照主機銘牌上的數字灌就完事了.

冷媒循環系統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是冷媒吸入端過熱度,但是除非主機本身有溫度SENSOR插在吸入端,不然這個數據在面板上或是保養中的抄表數據中通常是不存在的.

很多工業界的朋友被台電逼著一年要省1%的耗電,想方設法要擠出那1%的耗電量,可是對於耗電大設備冰水主機來講,冰機能夠省個5%6%的電大概就能擠出這個1%的耗電量了,一個空調系統可能佔到整體耗電量的30~50%,冰機耗電又佔整個空調系統的50%,對於冰機是否能夠達到原廠設計的最佳耗電量是非常重要的.

主機出場前有選機表,詳列滿載跟部分負載的主機效率,可是實際上在跑時大部分的業主根本不知道效率如何?會走不跳機應該是大部分的現況,問題是怎麼知道效率有沒有做到原廠的標準?

冰水機房信息化在很多廠務系統是沒有的,大廠不談,小廠那種一台兩台的系統不可能在建廠時就建置完整的監控系統,沒有電表,沒有BTU表,沒有資訊整合系統,就不可能算出效率來,所以只要會走會跑不跳機,耗不耗電不重要.

對冰機來講,由於負載的變動,冷媒的量夠不夠是看不出來的,少一點不會跳機,多一點也不會跳機,可是主機的耗電就有差了.冷媒太多太少都會增加耗電.

冷媒少的時候壓縮機做功效率下降,耗電增加,冷媒太多的時候壓縮機揚程增加,一樣增加耗電.但問題是冷媒量夠不夠很難量測又很難判斷,冷媒多或少又增加耗電,那到底要怎麼做才對?

現在的冷媒幾乎都是正壓了,除了TRANE還在用負壓冷媒,大部分主機都是正壓冷媒,因此冷媒通常會偏少,因為正壓的機器冷媒壓力大於大氣壓,所以一旦機體有洩漏冷媒就會往外跑,如果漏沒發現,那麼冷媒就會越來越少,主機效率也就越來越爛了.錢就跑到大氣中了.

但是因為人工工時貴,冰機查漏修漏是很費勁的工作,而且從商業角度看,冷媒漏不漏是業主的事,只要不影響運轉,維修廠商鮮少願意幫業主認真地查漏跟顧效率,尤其冰機又有厚厚的保溫在,這讓查漏工作變得更加困難,主機沒跳的情況下要業主花錢做調整效率跟查漏的工作也沒幾個業主願意花,反正電費在總表之下也搞不清楚是誰耗電誰不耗電,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沒人要做.

但是話講回來,把機器的效率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冰機的耗電真的是很恐怖,一小時幾百度甚至上千度的電在跑,一個月下來百萬以上電費的的機子多的是,查漏頂多就是一兩個禮拜的工作,若以投資報酬效率來看是非常划得來的,值得投資改善.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水流量對主機的影響

 最近碰到多個主機水量的問題,以下就來談談水量對主機的影響.

基本邏輯是這樣,水交換的總熱量是流量*溫差*比熱,因為大部分時候水的比熱是1,所以簡略為流量*溫差就是水的總熱量差.

冷媒側的熱交換則是冷媒的流量*焓差,水量跟冷媒量互相交換達成熱的平衡.
至於公式及單位自己上網查就查的到,單位搞對就好.

冰機都有所謂的選機水量,一般來講是冷卻水的熱交換選3GPM/噸,冰水的設計則是2.4GPM/噸,溫差設計5度C(國產機)或5.5度C(進口機).當然,也有所謂大溫差8度C的設計,詳細的資料要參考主機的選機表.

問題來了,一個大系統的水路平衡是非常難的,如果系統的管路設計的不錯,那麼主機在額定流量下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過熱度,過冷度都可以在主機設計的範圍之內,因此可以穩定的運轉,但如果不是呢?

主機的性能就會有所損失,耗電就成了日常,原理很簡單,過熱度增加的情況下壓縮機的壓縮性能會下降,如果水量過大會造成冷媒的過熱度增加,差個2%3%的效率一整年下來看主機大小,可能就是幾十萬.

有一點是是很多人疏忽的,大型系統幾乎不會跑滿載,所以大部分時間處於部分負載狀態,水量多一點或小一點其實對主機的穩定運轉沒啥影響,差的只是耗電,可是如果一台主機的耗電不重要,那麼什麼才重要?

對於一整套的系統來講,所有的設備都在滿載跟部分負載之間移動,主機本來就有調控的功能,其他的附屬設備也會有調控的功能,可是通常水量這種東西是由泵浦決定的,泵浦曲線跟現場阻抗曲線決定了水量,主機本身只能被動接受,沒辦法進一步決定需要多少水量來運轉,靠本身自我的調控能力來跑,很難最佳化,而現場的熱負載也是無法由主機來決定,因此系統本身很難最佳化.耗電就是必然的了.

舉一個例子,如果一顆泵浦負責供應兩台冰機,這兩台一樣大的噸數,管路長度就平均配,如果其中一台不運轉,一台運轉,那麼即使運氣好到兩台水量都一樣,那麼混水就是必然,因為大部分管路不會配自動關斷閥,其中一台做到7度C出水,另外一台沒做功11度出水,兩個一混水就變9度C出水,那後端負載都須加水量跟風量,耗電就變大了,只因為系統設計者當初為了省錢搞成共管.後果是很糟的.

解決系統水量不平衡的問題很難,可以說基本無解,除非在對的地方裝了夠多的比例閥,然後再利用信號去控制,不然想靠調手動閥去把流量調好基本上不可能.因為整個系統裡面閥越多,流體的變化越複雜,一個單一控制頻率的泵浦沒辦法因應所有細部的流體變化.

所以管路系統設計前,盡可能在紙上作業階段就把管路設計好,這樣子在實際操作時,才不會碰到很多無法解決的困難,系統操作才會順利安全.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換散熱片救效率

 水塔熱交換的原理是利用水的蒸發來散熱,因此散熱片的效率就變得很重要.網路上有一堆文章講解水塔的原理,熱怎麼交換,計算式怎麼成立跟解說.

但對一般的用戶來講,那些計算式太遙遠了,很難看的懂,要量那些數據,要怎麼成案編預算來換,要怎麼簡單扼要地跟上面要錢來更換,更換後的效益何在?報告怎麼寫?

冷凍負載的計算一向不難,難的是怎麼用簡易的方式去決定要不要更換,依據何在?所以我想用一個簡易推斷的方式來讓客戶自行判斷到底要不要更換散熱葉片.本科的人就不用看了.

以水的熱的交換量來講是流量乘以溫差,所以在流量不變的情況下,溫差越大就代表熱交換量越大,所以在不知道溫差到底應該是多少的情況下,溫差越大則代表負載越大.這是第一個判斷指標.

一般冰水主機的設計溫差是5度C,國外主機的設計溫差是5.5度C,但是前面提過,熱量的交換是流量乘以溫差,流量不見得會跟設計值一樣,可能多一點,也可能少一點,那回到最初點,溫差越大熱交換量越大,所以不需要執著一定是5度或5.5度,反正看到溫差就代表熱交換的量,溫差大-----熱量大,溫差小------熱量小.

對水塔的散熱葉片來講,多少熱量丟到水塔裡面去做熱交換不是它決定的,而是由主機決定的,主機丟多少熱量過來,它就利用水跟空氣之間的焓差來做熱交換.我不解釋何謂焓值,因為對非本科的來講,那樣很容易混淆,用一句話來解釋,水中帶有的熱量通過跟空氣的交換把熱量轉移到空氣中完成散熱的目的,多少熱從水裡來,就要有多少熱轉移到空氣中,這樣的話應該比較容易了解.

所以再回到前面,如果主機的溫差是4度C,那麼水塔的溫差就是4度C,因為流經主機跟水塔的流量都是一樣的,依據能量守恆,這兩者能量一樣,流量一樣的情況下溫差就一樣.

所以釐清一個觀念,水塔效率好不好不是看溫差,熱交換量等於流量乘以溫差,溫差不夠大可能是流量設計比設計值大,也可能是現場的熱負載就不是那麼大,所以熱量不大的狀況下,溫差自然也大不起來.所以水塔效率好不好不是看進出水的溫差.溫差只代表熱交換量的量.

水過來了,要把熱轉移到空氣中,那空氣中被交換的量是多少?水的熱交換量是流量乘溫差,那空氣的是什麼?很簡單,空氣的流量乘以進出風的焓差,就是冷風進去,熱風出來,馬達拖動風扇轉動產生風量,風量乘以進出風的焓差就完成熱交換了.熱就從水中跑到空氣中了.

那麼一台水塔的效率好不好是看什麼指標?很簡單,就是看水跟空氣之間交換出來以後溫差大不大,兩者差異越大代表效率越差,差異越小代表效率越好.它的具體指標就是冷卻水塔出水溫度減去空氣的濕球溫度,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有一支可以量測濕球溫度的儀表,在水塔進風處測量空氣中的濕球溫度,量出來的數據是27度C,然後冷卻水塔出水的溫度是32度,那麼這台水塔的趨近溫度就是5度C,一般水塔設計的趨近溫度是5度C,那麼這個數據看起來就不錯.

可是什麼狀況下5度C才是不錯呢?是水溫差大還是溫差小的狀況下?前面講過主機的設計溫差一般是5度C,所以水塔的設計溫差也是5度C,我們在水塔的銘牌上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組數字,37/32/27,這組數字的意義是在大氣濕球27度C的狀況下,在額定流量下,可以將37度的水降溫到32度C.所以說如果是在水溫差5度C的情況下,水塔的趨近溫度也是5度C,那麼這組水塔的效率就算不錯.符合標準.

原理講完了,那實際要怎麼做?首先去買一隻可以測量濕球溫度的溫濕度計,在冷卻水塔進風處量一下濕球溫度是幾度,然後去主機那邊看進出水溫差,因為熱負載的關係,通常很難得到大的溫差,不過沒關係,看主機冷卻水進水溫度是幾度,兩個減一下就成了,低於5度C就還好,高於5度C那就可能是散熱葉片塞了,導致效率變差.那就要考慮換散熱葉片了.

大部分的客戶其實不太注重冷卻水塔的保養,水會流風會轉,就以為OK了,其實真正耗能的殺手正是冷卻水塔的效率低落造成的,冷卻水溫越高主機的高壓就越高,主機的高壓越高電流就越高,電費就越高,但是主動檢查更換的少之又少,基本上很多都是到主機跳機了才處理,這是很糟糕的觀念.主動檢查一下花不了多少時間,但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消耗.與其每次在看主機的趨近溫度,多多關注水塔的趨近溫度更重要,不行就趕快換掉,才是節約能源的正道.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磁浮冰機新時代

這世界是整體的,缺了任何一塊都會不完整.歷史是滾動的,時間的長河
掏盡了一代一代人的壽命,但時間從來不會停止前進.

1679年的蒸氣機,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序曲,1886年卡爾賓士的三輪汽車,拉近了各地的距離,1903年萊特兄弟的飛機,之後的各項科技進步更大大縮短了洲與洲的交通時間,造就一個天涯若比鄰的世界.

要說這世界不變,100年前的世界跟現在完全就是兩回事,現代科技一日千里,進步不可同日而語,在工業設備界又何嘗不是如此!

冰水主機,空壓機是現代工業必備的重要設備,1902年,威利斯-開利發明現代第一台以電力推動的空調,冷氣的發明讓現代的人類從此走上更文明的道路.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冷氣壓縮機從往復式,渦卷式,螺旋,離心,一代比一代更進步,更省電.

但是有一個不變的是他們調節冷凍容量的方法,就是要嘛就ON/OFF控制,要嘛就節流控制,簡單講,ON/OFF控制就是溫度到達設定值就啟動或停止,全流量的跑,這在簡單,小型的系統上都是如此,冷凍噸數的範圍分布在大約100RT以下的系統,再往上就是商業用或工業用的了,要調節流量就是用節流的方式.

怎麼節流?用汽車制動的原理來比喻,踩油門前進,踩煞車停止.在螺旋機上,就是用滑塊結構,把冷媒流量擋住,在離心機上則是用扇門結構,調節冷媒的流量,簡單講,因為電動機的轉速是固定的,所以等於是一腳踩煞車,一腳踩油門,這樣的效率怎麼好的起來?在部分負載階段,越低載效率就越差,因為那代表滑塊或是扇門關得更小更緊.想像自己開車的時候,一腳大踩油門,一腳大踩煞車,車會動嗎?

變頻冰機的原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他等於是把煞車放開了,靠變頻馬達的轉速調節流量,煞車沒了,磨擦損失也沒了,自然而然大省電.

原理是這樣,但實際上還是有煞車,那是因為機械流體力學以及部分負載狀況下起停控制調節的工況下運用的,不過這個不重要,重點是當冰機變頻了,磨擦損失大大減少,自然達成節能的目的.

流量調整的磨擦解決了,但還有一個問題,培林潤滑的部分還是要用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冷凍油的作用主要就是拿來潤滑機件,他對冷凍效果沒有任何幫助,相反的,冷凍油太多或太少都會造成危害,太多嚴重影響冷房效果,太少潤滑不夠機件受損,偏偏冷凍油又很難精確測量系統內到底有多少量?這是滿麻煩的一件事.

那如果拿掉冷凍油,讓軸承不需要潤滑會怎樣呢?
https://km.twenergy.org.tw/ReadFile/?p=KLBase&n=20138291846.pdf,

這是一篇台灣有關探討主動式磁浮軸承技術的文章,發表時間沒有註明,但裡面有提到,希望在2013-2016年導入試產.

https://www.nedo.go.jp/content/100084729.pdf
這篇是講有關ISO國際標準主動式磁浮軸承的14839-1的文章,這個標準發表在2002年的5月.

https://www.danfoss.com/en/products/compressors/dcs/turbocor/#tab-overview
這個是世界上第一家目前生產磁懸浮壓縮機的丹佛斯網頁說明,全球範圍內已經生產超過7萬顆這種類型的壓縮機.而DANFOSS關於磁浮軸承的研究跟發展,根據他的說明,早在上世紀1993年就開始.

磁浮軸承解決了傳統機器冷凍油的問題,也解決了一部分保養的問題,科技革命的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硬道理.從發展跟應用的歷史看,客戶對使用這種冰機的疑慮其實是多慮了!

磁浮冰機的效率比傳統冰機整體效能大概節省50%的能耗,原理就如我前面所描述的,少了磨擦跟熱傳的損失,大幅提高了冰機的效率.以冰機耗電佔整個空調系統50%左右的數據去看,若是汰換掉耗電的冰水主機,整體節能率可以到25%,那可是一筆大錢.

對應用上來講,由於是變頻機,所以在應用上跟一般變頻器要注意的完全一樣,配線要注意,電力供應的品質要注意,還有由於DANFOSS只提供壓縮機,並不提供整機,所以各家自己寫的控制軟體品質也須注意,我在這邊不能做評斷,畢竟原料一樣,變出的花樣不一樣.

至於競爭品牌,YORK,MCQUAY,TRANE等大廠,也都推出相對應的競爭機種,不同於丹佛斯提供機頭的商業策略,他們採取整機販售,孰好孰壞,由市場成績證明,我不予評斷.

總之,節能之路真正算還是科技競賽,真正要靠管理及保養維護提升有限,因為靠管理及保養維護最後還是受限於初始設計的限制,那個是變動不了的,真正的跳躍還是靠科技,大刀對上槍,練20年也抵不過一顆子彈,至於白老鼠心理大可不必,仔細去探究任何一個新科技發展的歷史就知道,人家都已經做過多少實證了,跟上都來不及,哪會是第一個接受試驗的白老鼠呢!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螺旋主機冷媒不夠或油太多,效率變差

螺旋主機在一般中型的商用建築或是中小型工廠很常見,簡單,耐用,運轉穩定,因此非常的普遍,在400噸左右以下的冷房負載中非常的常見.

螺旋機靠公母轉子互相咬合運作,冷凍油在螺旋主機中主要的作用就是潤滑軸承跟提供主機轉子的密封跟潤滑.冷凍油在主機的作用除了潤滑,還負責加洩載滑塊的作動,利用油壓推動滑塊做容量控制.

冷凍油這種東西在系統中並沒辦法蒸發,跟冷媒的沸點相比,冷凍油的沸點比冷媒高出太多,在蒸發器中沒有冷凍作用,一般來講,冷凍油的含量在新機的系統中大概佔8%左右,看主機使用時數多寡,通常機器用得越久,有可能裡面的冷凍油就越多.

為什麼會這樣?冷凍油的回油機制其實滿複雜,因為系統中的高低壓力其實不是固定的,隨工況,負載而不同,冷凍油一般會隨著高低壓力跑,從壓縮機吐出的油靠油分離器將大部分的油抓下來,多餘的油就跑到系統去了.

那到保養的時候,停機下來時,油槽有視窗就是把油放掉後,再灌到視窗的高度,沒視窗的就是放多少回灌多少,講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執行呢?一般冷凍油當然是以桶為單位,那麼如果放油的時候放了3.5桶,請問要打3桶還是4桶,還是3.5桶?正確當然是打3.5桶,可是這種打法麻煩且慢,所以執行的人員可能直接4桶全部灌進去比較快,因為多打一點通常在心理上比較保險,打3桶會擔心潤滑不夠束心,多打半桶沒事,所以一年就多了半桶.

一年多半桶,10年就多5桶,假設一台機器表定是7桶,結果機器裡面的冷凍油多了5桶,請問系統的反應會變怎樣?

我舉一個最近的例子,一台Trane的RTHD主機,本來是冷媒不夠,因此就灌了一些的冷媒下去,沒灌沒事,灌冷媒後主機就一直跳失油,灌冷媒卻變成跳失油,非常奇怪,就補一點油進去,結果補了以後跳得更厲害,後來發現主機的電磁閥有點問題,就把電磁閥換了,跑一跑照跳,然後呢?

懷疑油太多,可是之前的保養不是我做的,我根本不知道用了10幾年到底裡面有多少油?做一次油分離,把裡面的冷媒收出來重灌,一收結果裡面有的油居然比額定多3倍,再灌回去改跳吐出過熱度太低,SENSOR查了,膨脹閥跟滑塊電氣動作查了,沒事,主機照跳,頻率變少了.

後來請教高人,建議做一次系統處理,徹底抽真空一次,把冷凝器底部,蒸發器底部的油都抽乾淨,再度灌冷媒重新試車,目前依運轉的數據看起來算是好了.

折騰了1.2個月,這種每年定保換油的機器結果搞出更多的麻煩,以前業主就一直反應說這台效率差,比較耗電,主機效率不好這種通病很正常,一年多一桶油十年多十桶,可是多3倍的量算誇張的,系統處理後裡面的油又多10幾公斤,主機效率好的起來才有鬼.

冷媒也是一樣,正壓主機就是往外漏,沒有定期查漏,冷媒越漏越少,主機原本是滿溢式的搞到後來變直膨式,效率也會變差,這邊重複一次滿溢式蒸發器跟直膨式蒸發器的差別,兩者的效率差30%,為什麼?滿溢式蒸發器的銅管是泡在冷媒中,冷媒跟水的熱交換效果好,直膨式蒸發器的銅管跟水的熱交換是泡沫狀冷媒跟水,同樣的銅管數,兩者的效率就是差很多.

一台主機裡面幾百公斤冷媒,漏個幾十公斤冷媒根本沒差,一樣跑到嚇嚇叫,可是無形中電就浪費很多了,業主知道嗎?通常是不知道,因為除非有完整的監控,不然靠抄表不可能知道,哪有那麼空天天盯著看的.

最近碰到業主問我說經濟部要求每年節電1%,苦惱著怎麼擠出這1%,該關的都關了,溫度該調高的也調了,溫度調到大家熱到快暴動了,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省電?如前所述,冷凍油跟冷媒這兩個東西的含量是很容易做鬼的,試試看調整冷媒跟冷凍油的量試試看吧?會有意外的驚喜的.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水盤塞住,效率變差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這幾張相片是一台傳統橫流式水塔的示意,一般來講,平常可以洗到的地方就是保養蓋(圖三)拿起來看的到地方,因此,即使很認真的洗,很多地方洗不到.

圖一圖二是拆下散熱葉片後從下方看上去的圖,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的小洞,其實都塞到了.造成的結果就是灑水非常地不均勻,導致水沒辦法均勻地灑在每一片鰭片上,造成水塔效率嚴重的下降.

冷卻水塔效率看的是趨近溫度,出水溫度跟大氣濕球溫度越接近,代表冷卻水塔出水溫度越低,這樣子主機自然比較省電,冷卻水溫下降一度,主機大概可以省2~3%的電,如果溫度差個2,3度,主機省下的電就很可觀了.

隨便舉個例子,300噸的主機,額定210KW,跑9成負載每小時耗電算180KW,水溫降個3度,省電7.5%,一小時就13.5度,一個夏天下來,省個5,6萬有了,若是降個5度,整夏天差的電錢可能10萬都有了.

那原理跟症狀何在?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落水的小洞,大概6mm左右,以一台200噸的水塔來說,大概600個小洞,以這台來講,超過2/3被垢塞住了,所以之前的症狀是整個水會從上面溢出來,然後保養的人很天才,就用電鑽把洞鑽大,讓水能順利落下.

這個造成一個很糟糕的後果,洞被鑽大後水自然從大洞落下,這樣子水就從少數的洞落下,鰭片很多都沾不濕,大量的水從少數的鰭片流過,水的蒸發作用變得很差,水塔熱交換的能力大幅下降,主機的進水溫度就變得很高,主機效率因此變得很差.

解決方案就是在鰭片移除後,手工一個洞一個洞把它重新打穿,這個很容易理解,污垢總是塞在最細小的地方,原廠把洞設計的小,就是希望水能盡量撒遍整個鰭片,讓熱交換最佳化,可是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細小的地方逐漸阻塞,隨著阻塞的地方越來越多,灑水洞,鰭片陸續阻塞,散熱就越來越爛,耗電就越來越高.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開始使用起,可能半年,可能一年,或許2.3年,慢慢,慢慢的阻塞,然後冷卻水溫慢慢,慢慢地上昇,一點一滴咬掉你的錢.

人工清潔這些洞非常耗時耗工,一般的保養程序根本不含這個,大部分都是洗鰭片,重點都錯了,夾在鰭片中的沙子跟結垢是洗不到的,小洞也是洗不到的.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些小洞重新暢通?拆鰭片打這些洞是一個方法,但是如果塔太大太高,施工是大工程,拆上蓋(落水蓋拆除)大概可以清80%,還是有地方弄不到,用酸洗把水塔隔離,用酸去溶解這些碳酸鈣結垢,但是會把熱浸鍍鋅的金屬咬壞,酸洗時間控制不好,一堆金屬件以後會生鏽.

因此我建議用奈米水寶石來除垢,每顆水寶石表面存在著5~6萬對的托瑪琳正負電極 將此陶球置於水中可永久持續不段釋放出微弱電流,對水產生微電解作用.

溫度和壓力變化及水流,摩擦的情況下(即使微小的變化)即能引起晶體之間的電勢,這靜電100萬電子伏特,從而發生綿延不絕的解作用.進而產生水合氫離子(HYDRONIUM)-H3O+,進而將人工方法無法清除的碳酸鈣咬下來.就像圖四圖五顯示的那樣.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白話解釋為只要可以行走的道路,都不是永遠的道路,可以遵循的法則,都不是永遠的法則,以古鑑今,大家習慣SOP的搞法,某些方面是把自己的思想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一旦上時空跟人的因素,SOP根本就失效.

我舉個例,假設一個SOP說火災來必須往出口跑,看到火就跑,如果出口處夠大,幾個人跑沒問題,萬一太多人同時往一個地方跑,擠不過那個出口就全死了.所以規則因人,因時,因地,因生存而變才是正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近對這些東西真的越來越有興趣了.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冰水系統整體TAB做法

HVAC Testing, Adjusting and Balancing 
ASHRAE 111 - 2008 Practices for. Measurement

TAB按字面來看,就是測試,調整及平衡.偶而會看到一些標單,寫了一大堆設備,大凡主機,泵浦,冷卻水塔,空調箱,小的連送風機的TAB都放進來,這種標單要怎麼做?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空調無非是流量,焓差,壓差.基本物理量的組合.

這什麼意思?以風機來講,所謂標定的冷凍量就是進出風的風量乘以進出口的焓差,在一定的設計條件下,所具有的冷凍量.

對泵浦來講,效率就是水馬力跟泵浦馬力之比,而泵浦無非流量,揚程跟馬力三要素.

對冰機來講,冷凍噸跟輸入電力之比就變成一台主機的效率,冷凍噸做得越多,同時間輸入馬力越小,這台主機就越省電.

那麼TAB到底要怎麼做?我認為就是按馬力來分,馬力大的來做,如果一台馬力有幾十馬,起碼20馬以上,那麼一年下來的電費不少,就有必要針對他的耗功做檢討.

舉個例,同樣一台20馬的泵浦,一台效率80%,一台效率50%,以一台泵浦壽命10年算,兩台一年耗電約差12萬左右,放在不理他,10年下來就差120萬了.

同樣的,在空調系統中,單一設備耗電最大就是冰機,以一台500RT主機來講,一噸差0.1KW的耗電,一小時差50度,一整年下來就差140萬電費.

當然,以上的算法都不精準,因為耗電這種東西有很多變數,負載隨時在變化,天氣也在變化,上述的數字打個5折,4折,或是7折8折都有可能.

以實際的操作來看,譬如說量水流量好了,量一支6吋的管跟一支16吋的管其實工時差不多,跟量一支1吋或是2吋的工時也不會差太遠,可是一支2吋的管設備可能就是一台10噸的小冷氣,一支16吋的管子主機可是1500噸左右,同樣差10%效率,結果可是天差地遠.

所以說要怎麼做TAB?我認為就是抓整體的量,以國外標準來講,所有冰水系統設備加總起來的耗電應該落在1.1KW/RT以內才算標準,解釋一下這個怎麼構成?冰水主機佔整個系統耗電應該在40-50%左右,冷卻水塔耗電5%左右,空調箱跟風機耗電在25-30%,泵浦佔20%上下,這樣子整個做起來就落在1~1.1KW/RT左右.

可是在台灣來講,能做到這個數字的區區可數,原因很簡單,商業競爭之下除非客戶非常內行,不然整個系統的搭配總是要遷就價錢,高效率的設備總是較貴,不利於價格的競爭,好的設計跟施工也較貴,不利於爭取訂單,因此在台灣這個環境,很難把空調的效率優化.

我舉個汽車耗油量的例子,汽車前進的變數很多,要克服風阻,地面摩擦力,還要機械的損失,還有各個零件的完美運作,因此汽車廠標示的耗油量都是在儘量理想的環境中測出來的,實際上一般客戶很難達到這個油耗.

對空調來講,幫整個系統做TAB的確不錯,但工錢不得了,而且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原本耗能的設備不換掉,怎麼調也沒用,所以實幹還不如用計算的,設備上面就有銘牌及原始設計資料可以看,實測的數據是動態的數字,意義不大,真正重要就是上面那個數字1.1KW/RT,整個系統協作下來可不可以做到這個數字,我認為這個比較重要.

在台灣來講,如果你的主機是用直膨式的主機,光主機耗電就快接近1KW/RT了,另外外氣空調箱若還是要電熱回溫,那個也是吃電怪獸,要做TAB之前先盤點設備的原始設計,我認為這才是確實有效的做法.規範是一回事,但也不過就是個參考,真正把耗電降下來才是正道.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空汙可怕

再過幾天就要選舉了,熱鬧激情之餘,也是檢驗執政當局能源政策的好時機.

從民進黨上台,堅持反核的能源政策終於成真,後來因為缺電的關係,把核能電廠美其名再轉,事實上就是開核電來補綠能,反正不管硬坳活掰,這種政策基本上是鐵了心要幹,但是這種空氣品質,這種能源政策,這種後果,老百姓會沒感覺嗎?

空汙對健康很傷,對觀光很傷,對岸近幾年大力推動環保,習近平曾在公開講話中談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一個領導人的遠見對國家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如果為了經濟,卻將安身立命的環境都破壞光了,那麼有錢沒命,最後因為環境的破壞而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樣的經濟發展有意義嗎?

現有的發電方式中,我認為綠電是最糟糕的,又貴又爛,可是很多人當寶,認為這是未來的新能源,但是在我看來,這種能源實用性很差,過過環保人士反璞歸真的荒野生活有浪漫性,電燈忽暗忽滅很像60年代農村的純樸,但是用在分秒必爭的工商業社會,這種能源簡直是胡搞.

從輸出來講,綠電的原料不受控,不管是水力,風能,太陽能,台灣的水力資源除了幾座水庫,沒有多餘的水力可以發電,日光跟太陽能受限於地區,可以開發的也不多,可是現在的民進黨政府,為了貫徹反核的理念,不斷的硬幹,這種電擊式的施政,有可能直接將台灣的電力系統跟人民健康直接KO.

綠能完全無法滿足全年不斷的發電要求,在去核之下,只能多燒石化燃料,就是媒,油,跟氣,只要綠能沒有,就得靠石化燃料補上,18世紀的英國跟70年代的美國,因為工業發展的關係,空氣汙染都非常厲害,因此有了製造業外移的趨向,把高汙染的產業往落後國家搬,同時大力發展核能技術,環境治理好,又可以用觀光來賺錢,這是歐美國家的政策.

反觀台灣,98%的能源必須進口,又是代工大國,代工是為了經濟發展,但是經濟發展需要很多很多的電,偏偏台灣能源又缺乏,但是能源的選擇有限,就上面那幾種,沒電沒經濟,沒民生,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選擇有限就必須聰明選擇,從有限的選項做出好的決定,可是我認為執政當局卻選了最笨的一條路,因為非核政策,必須多開很多火力電廠,這兩年的空汙這麼嚴重,就是這種政策的後果.

人生中,想像是美好的,想像也是恐怖的,存乎一心,對於美好的一面,面對資源的枯竭,以及無窮無盡的太陽光跟風能,用這種能源來發電是美好的,對核能來講,只要一想到萬一爆炸,以及萬年的半衰期,這種能源在想像中是恐怖的,但是現實中,俊男美女的結合經過生活無情的磨練,終能善終的又有多少?

這兩年空汙的嚴重應該遠超乎反核者的想像,所謂的美好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大自然自有定律,春夏秋冬,日夜變化,完全不受控,這種沒有穩定性的能源完全沒有做為基載的條件,對一個必須24小時供電的社會來講,綠能一天能夠運作的時間就是區區幾小時,其他時間自動休息,如果現在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農業社會,或許有機會做為輔助的能源,但在分秒必爭的工商社會,這樣的能源很差.跟當初的美好想像落差巨大.

至於核能,我一直認為這是未來的能源,但是難搞的輻射線跟半衰期,以及高昂的造價,技術上的困難,讓他非常難以接近,供應商就是那幾家,這個也代表了蓋核電沒什麼議價空間.尤其在台灣的外交困難之下,說穿了就是美國,美國人做生意是看人做的,軟的就多拿一點是慣例,這中間有沒有利益輸送是天知道,這是國家級的交易,也變成反核方不斷攻擊的焦點,以核四廠一部機組197萬KW來算,一小時產值就有將近400萬,一天發電量產值將近1億,這是一般老百姓做一輩子都很難賺到的錢,只要有1,2%的回扣,錢一輩子都用不完了,真的有沒有黑幕應該大家都會很懷疑,尤其在台灣現在的政治環境下.

這篇文章寫了20天,從起頭到現在選舉也選完了,國民黨大勝而民進黨慘敗,人民用選票唾棄了反核的民進黨,我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向,以我的認知跟了解,我是反對用再生能源的,那不過是一種噱頭,因為任何產生電力的系統,我認為穩定第一,而再生能源使用的原料,風力跟太陽光,在人類滅亡之前,應該永遠都不可能穩定,不穩定輸入就代表輸出不穩,又貴又不穩定,怎會是一個好的能源選項?

台灣有不少的山脈,只要找到好的點,隨時都可以登高遠望,但是在現在這種情況下,登高看到的是山下的霧霾,非常的可怕,事實上,空汙對經濟跟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有時候我們每每說要拚觀光,觀光的基本要件就是要山明水秀,山不明水不秀就直接把觀光ko了.空汙對健康更糟糕,每天空氣這麼差,不生病都很難.

已核養綠公投已經過了,為核能電廠除役日期創造了條件,可以不受法律的限制強制除役,應該趁這個機會,把核能電廠重新啟動,有條件的話甚至多蓋幾座,學韓國一樣,然後把燃煤慢慢退役,未來20年,或許核融合能成功,那麼整個能源就沒問題了.

總而言之,能源大國都能很富庶,因為能源是一切之本,解決能源就解決了百分之80以上的事情,現在台灣的能源搞得亂七八糟,對各方面的影響都極差,反核是一種社會運動,但沒辦法當飯吃,如果今天能源的費用非常低,低到幾乎零成本,那麼對於民生的幫助有多麼的巨大,反核的人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不要一直堅持這種沒意義的幻想,早點懸崖勒馬比較好.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以核養綠太保守

選舉快到,有很多公投要連帶選舉一起舉行,有一條就是以核養綠公投,現在被忠犬會卡關中,到時有沒有機會過是一回事,但回頭看看這個訴求,我認為還是太保守了.

台灣除了水力以外,能源都是靠進口,太陽能板跟風能可以提供的電力在全世界平均值來講,可以提供的電力就是個位數,原理很簡單,能源密度太低了,簡單講就是占用的地方很大,但是可以提供的電力很小,所謂的密度就是重量除以體積,那能源密度就是可以產生的能源除以占用的體積,能源密度一低,國家大而人口少,空地一大堆就很OK,但台灣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個衍伸出來的就是必須用很大的地方才可以取代原有的能源.當非核家園提出,很明顯就是政治動員,很不幸,太多人相信真的有實施的可能,但是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賭200份雞排,那是不可能的,一瓦電的產生跟利用除非磁學跟電學和物理學重寫,不然什麼發電的方式可以產生多少電力跟他的物理特性是固定的.

我找了一個數據,一克的鈾235完全分裂的能量和2000公斤石油或3噸重的煤炭產生的能量是一樣的,想想他釋放的能量跟所佔的體積,就知道說他是多麼好的能源,可是我們的政府卻用最笨最蠢的方式把這種能源廢棄,用最不可靠的太陽能跟風能來替代,以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環境,以及沒有能源的狀況下,這是極大的錯誤.這麼小的體積所產生的廢料也極少,核四的廠區就設計好了可以放40年廢料的空間,即使說半衰期長達萬年,但那又如何?瓦斯會斷氣,會排碳,燒煤也會空汙排碳,太陽能跟風能根本不能做基載,經濟會衰退,德國就因為電太貴,很多企業出走,窮人甚至在冬天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取暖.

對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講,去理解這些科學有其困難之處,因為社會結構的組成是金字形的,底層的人每天必須用盡力氣為生存而奮鬥,叫他去理解電的產生跟運用有其難度,但在選舉結構上,每票等值的結果這些人最多,前兩天我看一個政論節目,一個媽媽盟的女生上節目談非核家園,按照我對她說話的理解,非核家園是不可動搖的堅持,是多年努力的結果,是必須堅持下去的,那麼在選舉的票數上,這種人是占多數的,畢竟非核家園是很多年的理想,現在有一個叫民進黨的政黨願意去推動,願意去執行,它們當然非常開心,可是,很多人都想致富,像巴菲特,比爾蓋茲那麼有錢,但現實是夢想成真的機會很小,如果你不去把該懂的搞懂,研究給它透徹,那麼我可以講,夢想成真的機會是零.

其實在台灣現在這個環境,懂電跟知道電到底怎麼產生的人搞不好連5%不到,大部分人對能源的理解是電視,網路或是媒體報導來的,大部分的人不懂電,但是人都怕死,聽到核能會爆炸,會輻射線,廢料萬年不化,這種這麼可怕的能源怎麼能用?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再加碼推波助瀾宣傳一下,這種對可怕能源的印象就再也變不了,核能被打成萬惡不赦的惡鬼.

我不信鬼神,可是我怕,為什麼?我們所能理解的知識來自於各方面,來自於生活經驗,我記得 第一次見到死人是國小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的時候,上學途中一個車禍的死者躺在路邊,口鼻冒血,那麼小的年紀對生命的體會完全沒感覺,只是覺得奇怪,怎麼有一個人躺在那邊還全身是血,一動都不動,隨著年紀漸長,經歷日豐,才知道生命很難一帆風順,生老病死本是循環,可是當人的最後旅程最終是一縷輕煙,對實見實聞更有幾分自信,就知道這世界其實沒有鬼也沒有神,鬼神是住在人的心中,當你的心變魔,鬼自然生,當你的心含有慈悲,神自然有,一切只在轉念之中.

我曾經有一次在親人去世後所辦的儀式之中,問一個辦過無數場誦度法事的師父,說世上有沒有鬼,他有沒有親眼見過聽過,他很肯定跟我說沒有,以他的職業來講,見鬼的機率應該比一般人更高,但他沒見過,事實上我不只問過一個,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辦這些法事去誦度亡者,這些法事也要花不少錢,為什麼要做這種無意義的事?其實這是法事不是誦度亡者,他是安慰活者,藉由這些儀式,讓活著的人相信亡者已經安息,往西方世界享樂,無病無痛無煩惱,那花這些錢KPI要怎麼算,根本就不能算對吧?可是大部分的人只要財力許可,還是願意藉由這些儀式,麻痺自己沒有對不起家人,給家人最後的愛,愛是沒有邊界,最大包容,付出不求收穫的對吧?生也難,死亦不易對吧?

能源這種東西的意境是產業,人每天都在消耗能源,如果你用哲學或是生命的觀點來看,核能這種東西是不道德且危險的,威力大的可以毀滅世界, 小的可以殺死數十萬人,是可怕的,就跟我們心裡面的鬼神一樣,這樣的訴求是道德的,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不然這個世界不會有那麼多的宗教,那麼多的神話.

神話必須基於道德的正當性,必須基於人的善良,不是基於科學.有些人失戀了,生意失敗了,人生不如意,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跟支持,這在科學上無藥可醫,你要在某個領域得第一名,在科學上來講就是每一件事都到位,都做對,所以太空人的選拔很嚴格,運動員沒有一定的天賦就算再苦練也沒機會發光發熱.明明是競爭力不夠,可是藉由精神的鼓勵,讓你相信你是可以的,於是你放下傷痕,放下痛苦,繼續再拚,追求夢想成真的一天.

非核家園在道德上是合理的,是可以打動人心的,可是對不起,就像我堅信世間沒有鬼神,如果要用宗教情懷去處理科學問題,夢想沒有成真的一天,因為科學的選項是有限的,沒什麼包容性,你感冒了醫生不會開胃痛藥給你吃,也不能這樣開,不然無效.台灣的能源選項有限,用道德的訴求來打動選民行的通,林義雄就是這麼幹的,當初被他及民進黨打動的選民也是這麼相信的,就像我們來辯論這世間到底有沒有鬼神,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沒完沒了,這個問題如果去問柯文哲,見過那麼多生死跟處理那麼多生死的醫生,答案一定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他要選票的話.民主就是不能打破別人的相信才有票,不然請人念一場法事也要花錢,開勞斯萊斯的師父信徒那麼多,慈濟的信徒那麼多,不但犯眾怒,搞不好要逃到外星球才能生存.

也因此,若不是非核家園是基於道德訴求而不是科學,執行起來也不會那麼困難,棄很容易建很困難,幾千億的核四投資打水飄無所謂,但再生能源跟不上,也不可能跟上,用愛發電跟用肺發電更是愚蠢,現實世界中不會有阿拉丁神燈的巨人跟西遊記裡法力無邊的孫悟空,現實就是再生能源做不起來,補不起能源的缺口.

按照經濟成長模型,燃煤電廠必須蓋好蓋滿,不然肯定缺電,台灣就算全島風車插好插滿,太陽能板也鋪好鋪滿,再想辦法與海爭地,多弄一些海埔新生地,能源還是沒輒,只要天氣不配合,就得用傳統能源吸好吸滿PM2.5,台灣的選民很可愛,很包容,但是其實也滿笨,當然,少數支持核能的人是政治上的少數,沒有選票的市場,我們支持核能不是基於私心,是基於我們對科學的相信,因為他不是新玩意,世界上第一座核能發電廠1956年就在英國運轉了,按照維基的資料,到2012年,全球有435座核電廠在運作,經驗值很多,核電廠也還沒把世界毀滅,那台灣先進的核四廠拿掉是什麼道理?對岸運轉中21台,在建26台,我們台灣人比大陸人更怕死嗎?

黃士修是臉書知名的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年輕才俊,也常上節目跟民進黨辯論能源政策,這次跟一些同志發動以核養綠公投,被忠犬會技術刁難,絕食抗議,我非常佩服,台灣就必須有這樣的人為我們的國家努力,希望他好好保重身體,台灣現在是烏雲蔽日,但守的雲開見明月,但我們堅信,核能才是台灣未來能源最重要選項,希望他撐住,加油,撥亂反正就靠我們了,黃士修加油.台灣加油.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滿溢式蒸發器和直膨式蒸發器冰水主機

一台冰機的效能主要就是看KW/RT跟NPLV,這個跟設計有關係,在滿溢式蒸發器出現之前,主要就是直膨式蒸發器,因為冷媒進入蒸發器的方式是半液半氣的冷媒,在水與冷媒的接觸之上,熱交換器的效率並不好,壓縮機的冷媒吸入過熱度過高,因此壓縮機的壓縮效率也不好,拖垮了冰機整體的效能.

如果你看不懂冰機的KW/RT跟NPLV是什麼意思,看型錄也可以,出來的數字越低越好就對了,因為他是做一噸冰水需要多少電的數字,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回到前提,壓縮機本身必須提供兩個要素,一個是提供揚程,一個是冷媒流量,但是不可壓縮冷媒液體,不然會造成機械上的損壞,因此在蒸發器的設計上,希望有最大的熱交換效率,又希望不會因為冷媒蒸發不完造成液壓縮損壞壓縮機,必須設計一定的吸入過熱度來平衡兩者的設計,這中間靠的就是膨脹閥的過熱度設計.

回到蒸發器,冰機用的是殼管式蒸發器,想像一個情景,如果要交換流過的水跟接近完全是液態的冷媒互相做熱交換,另外一個是水跟半液半氣的冷媒做熱交換,哪個效率好?同樣體積之下,液態交換的效率比液氣狀態的效率好的多,所以國外的主機在很多年前就是滿溢式的設計了.很多業主並不清楚這些設計的問題,但是就是知道進口的主機比較省電,其實是因為進口的主機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採用了這種滿溢式蒸發器的設計,效率當然好的多.

實務上滿溢式蒸發器跟直膨式蒸發器設計的主機,效率大概差3成,簡單講就是電費差30%,那是很大的一個電費差距,所以如果你們家的主機還是直膨式蒸發器的設計,早早換掉比較省電,輕鬆就可以省下3成的電費,這是我這篇文章主要要表達的目的.

那要怎樣判斷直膨或滿溢,你還是需要一些冷凍空調的知識,看懂機器上的膨脹閥形式,才可以判斷出來,基本上大型主機200噸以上都是滿溢式設計,採用直膨式設計的主要是國產機種,如果看不懂,就找人來幫忙判斷,這在很多中小型廠都是這樣,痛一次直接把主機換掉,這樣子基本上還是划算的投資,給大家參考一下.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自己車自己修----換冷卻水泵









材料費850元外加4小時工時,搞定

現在大家普遍低薪,工廠上班有個3.4萬塊薪水算高了,但是物質的享受不能少,要車要房要存款,其實,若不想辦法讓純消耗性的費用減少,一輩子注定當月光族.

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文章告訴我們說養一部車的費用跟花費要多少,可是一個重點是到底買了車,要花多少錢來保養修理,自己有沒有能力盡量減少花費.

一部普通的國產車,以我的經驗一個月至少要多花一萬以上,那麼稅金油費省不了,就只能從保養維修下手,一部車開到10萬公里以上的時候,小毛病基本上會越來越多,像我這個水泵是第一次換,撐了35萬公里,算非常耐用了,因為它躲在很裡面,不是很好拆,所以花了4小時才搞定.

我拆過這個零件嗎?NO,可是不是沒拆過就不能修,說實在,修機器我認為就是拆螺絲裝螺絲的過程而已,重點是原理.原理懂了就會覺得這個東西真的是簡單到爆.

車輛必須冷卻,因此整個冷卻系統會有水泵,散熱水箱,水管,傳動的皮帶,普利盤,當曲軸輸出的動力透過普利盤,普利盤再透過皮帶,皮帶再透過普利盤,就可以帶動水泵運轉,水泵將水打入水箱,水箱散熱後的水進入引擎本體幫引擎散熱,整個系統的原理就是這樣而已.因此有沒有拆過根本沒差,工具準備齊,材料準備齊就可以幹了.

若跟外面的行情相比,起碼省2.3000塊以上,開車就沒有負擔,850塊的材料費比修摩托車還便宜,所以假設自己的車可以自己修,真的省很多.這也是我講的,一理通萬理通,機械的東西注重原理理解,而不是硬背.功夫自然就可以使的行雲流水.花850塊材料錢修車根本不會是什麼負擔.

但是DIY的風險是萬一搞砸了,可能把整部車搞壞,拆水泵會拆到正時皮帶,正時皮帶要對準,張力調整必須準確,不然跳齒的話引擎可能就完了,看到這種風險,有幾個不是職業修車的敢自己弄?以理性選擇來看,DIY 850 VS 搞砸花10萬,兩者風險差值超過100倍,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那麼按照這種邏輯去看,修車廠換一個水泵若是索價5000塊,照理說應該也不算貴,可是對車主來講,一次進廠修個5.6千塊對受薪族來講心很痛,但是技術的價值就在這裡,因此,越高越複雜的東西索費越貴,如果車子還貸款,那麼負擔不起最好就不要開車,不然荷包裏面永遠都沒錢.

台灣這1.20年來,各方面整個的技術一直在弱化,這牽扯到我們的教育完全不是走實用應用,都在搞一些紙上談兵,職教體系被廣設大學政策摧毀,都市化讓每個人可以接觸技術的機會變少,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住公寓4樓,車子放地下室,請問你怎麼自己DIY?

除了想辦法多去兼職賺低時薪的錢之外,完全沒辦法讓自己的技術成長,有錢人基本上是錢滾錢,利用金融操作賺錢,像每次大家都在談台積,外資股東佔7.8成,根本就是外國公司,只是打工的都是台灣人而已.外資爽賺而台灣人被操到死.

沒錢的人想要靠技術紮根,學校職教體系基本上我認為算半殘廢,現在的工地,盡都是一些高齡工作者,很少看到年輕人,因為世界的競爭基本上是技術跟資源的競爭,台灣的技術在早期還可以輸出,像早期的農耕隊,醫療團,工程隊等.現在根本就不行,反而是大陸,在非洲一些開發中國家,到處都可以看到大陸的工程團隊.

現在的年輕人,從小接觸網路,但是完全缺乏實作基礎,現在的技職體系的訓練根本就是考照班而已,出學校以修車來講,搞不好連換機油這種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來都不是很紮實,冷凍空調甲乙級出來有證照的,實作能力也是弱到爆,隨便一台進口主機的故障排除都不行,因為在職訓裡面,一個學生整個學期裡面根本開機都開沒幾次,這樣下去,台灣要怎麼辦?

年底選舉快到了,很奇怪的,好多年輕人出來選里長,也有選議員的,一個資深的技術人員要發光發熱,起碼得10年業界資歷,民意代表一任4年,假設下次選不上,錢又沒撈到,那不是白白浪費了4年?那麼他們投入選舉的目的是什麼?

拿老百姓的納稅錢亂花,印象裡面這些人到底幫百姓做了什麼事我完全沒感覺,只知道現在要繳給政府的錢越來越多,這些政治人越來越肥,這就是台灣的民主,上下交征利,完全沒有為國家前途,為國家的老老少少打算,只知道死要錢,民意代表薪水不錯,能選上的話可以參與瓜分國家資源,應該是這樣才那麼多人要從政?不然原因是什麼?

一個人可以做的選擇有限,資源也有限,可是如果透過選舉拿到分配資源的權力,那可以收買的就多了,選民能做的有限,除了在一堆爛蘋果裡面去挑一顆比較不爛的,現在因為做得不好而下台的超少,所以我認為台灣的選舉必須做全面的改革,民選官員或代表如果任內稅收沒辦法收支兩平甚至替公部門創造盈餘,官員就必須下台追究責任,不然民脂民膏這樣亂花,老百姓日子只會越難越難過.

蔡英文最近到處在輔選,不過我認為沒用,年底的選舉民進黨應該很難,一個專靠罵人跟鬥爭上台的政黨,根本沒有人才,全部都在搞虛的,我看雅虎的新聞留言區,這種由讀者自由發揮的留言跟民調相比應該沒辦法造假,幾乎一面倒在罵蔡英文跟民進黨,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票投XXX,就是支持蔡英文,不過我也真的佩服他們,只要有一張無敵厚的臉皮,黑心政治商品也可以包裝成高大上的精品,真是厲害厲害,光聽他們的口號,改革挺台灣,真是動人.

走吧,吸空汙去,還是要出門,老百姓只能聽天由命,不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