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熱回收主機運作系統



熱回收主機常被運用在MAU的加熱上,不同的負載,操作模式,天氣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效率,問題是就算是一個最簡單的空調系統,在面對環境的變動時如何因應?

上面的比較圖一個傳統的熱回收主機,另一個是假設將傳統熱回收主機切開,利用一大一小的主機來負擔不同的製冷及加熱的工作,加熱的那台主機的冰水側則用做預冷冷卻水使用.

這兩者的搭配有什麼不同?很多熱回收主機或是熱泵的使用強調的是對電熱或瓦斯,柴油的加熱效應,如果單比加熱的部份效益是非常驚人的,但是如果在負載變動加熱量不需要那麼大的情況下,由於要維持一定的熱出水溫度,主機本身的cop值就會變差,但是相對來講還是要省得很多.

但是到冬天的時候,由於冷卻水溫度可以降得很低,冷負載在冬天也會變得很小,但加熱相對反而會變大,這時可能會有制熱不足的可能(因為冷負載加上壓縮熱還不夠給熱負載用)熱水做不到,另外一個是即使外氣溫度已經很低,濕球溫度很低,可以提供很低的水溫降低主機的高壓,但因為要維持熱端的出水溫度,還是無法利用.而且由於主機的動作是追冰水出水溫度,當冷負載太小造成制熱量不夠,基本上一點辦法都還有,除非跟著調低冰水溫度去滿足制熱量.不過若是天氣常常變來變去,這樣的調整也是非常累人並且不太實際.

另一個圖是將制冷及制熱主機分開配置,將熱泵主機作為制冷主機冷卻水的預冷使用,制熱那台就是追熱水出水溫度,制冷那台追冰水溫度,夏天的時候需要的加熱量沒那麼大制熱主機等追到熱水溫度就卸載,排放的冷水溫度不做任何控制做為制冷主機的冷卻水預冷使用以降低制冷主機的冷卻水溫度,使單冷主機的效率變好.

另一個應用是制熱主機的冰水分別排放給單冷主機跟製程使用,也可以減少製程使用冰水的量.

冬天的時候冷房負載小,加熱需求大,制熱主機由於是追熱水出水溫度,除非設計錯誤,不然沒有做不到想要的熱水溫度的問題,排放的冷卻水溫度完全不做任何控制做為單冷主機的冷卻水預冷使用,若是搭配低冷卻水溫的主機,可以進一步的減少整體的能源消耗.

冷凍空調的應用從超低溫的冷凍到高溫的熱泵都有應用的範圍,問題是怎麼搭配才能符合現場的需求和應用,然後選擇怎樣的設備可以兼具經濟性和實用性,由於冷凍設備基本上都要散熱,又怎麼樣可以適應天氣的變化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是工程師在設計系統,選擇設備時的重要考量.基本上我認為設計最重要的是對現況的認知跟平衡,才能在日後的運轉操作上獲得最大的效益,有些過於安全的設計經濟效益就不太好,過於極端的設計又不見得好操作,最好是效益又好又好操作,安全性又高,在眾多的目標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汽車的冷氣及冷卻系統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可能需要經歷沙漠攝氏50度的高溫,以及零下30,40度的低溫,所以在機械的構件不變的情況下,要如何滿足這樣的天氣變化就是工程師要花心思的地方,所以早期有很多什麼寒帶規格的車賣到台灣冷氣不冷或是引擎容易過熱就是空調或是冷卻系統設計錯了,熱負荷算錯了配的相關零件規格不對就會發生這些問題.

ㄧ些早年進口的美規車,冷氣都是冷得要死,就是因為美國幅員廣闊,從最南端佛州,德州到北端的華盛頓州,緬因州等氣候差異相當的大,若是橫跨南北駕車旅遊,空調冷卻系統不行早就賣不出去,當然來到台灣這種小國家,從最熱的屏東到最冷的玉山合歡山當然都是應付自如.

以上的圖純粹提供參考,應用端還是要看狀況,不是說這樣的設計就比單用熱回收主機好,同樣的ㄧ件兵器拿在手上也要看誰使,世間很多事不就是如此嗎?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冷卻水塔效率監視系統


冷卻系統的效率深深影響冰水主機的功率消耗,對於整個系統來講,1度C冷卻水的變化就可以
影響幾%的主機耗電.

上圖是冷卻系統的3D示意圖,對廠務人員來講應該更容易了解.對業主來講,由於天氣及負載的變動性,用抄表的方式來記錄不斷變化的值實在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就像我之前許多文章所說的.當負載及天氣都會不斷處於變動的狀態,抄表去紀錄系統運轉狀態實在只是浪費人力.應該把人力資源投入在更有重要性的工作上.

一組小型的紀錄及運算單元可以輕易連續並且精確的紀錄冷卻系統的運轉狀態,記錄出來的數據若是不正常,還可以即時改善.整個投資並不會太多,但是對系統來講卻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比起控制不好而損失的電力費用,應該只是九牛一毛的錢而以.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大小機加減機對系統功率影響分析







空調的要求是被動滿足現場的需求為目標,由於冷凍負載的變動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則是人可以控制的.

不同的負載用不同的機器來跑,跑出來的數據跟總耗電量一定不同,適時的切換大小主機或是使用變頻都能達到目的,但是若是沒有適時切換或是沒得切換,則會影響不少的耗電量.

有些尖離峰負載差異大的建築特別適合如此操作,例如一些非24小時運轉的系統,在夜間大部分人員下班後,有一台小主機系統來跑可以省下大量的電力並且不影響原本冰水的供應目標.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壓縮機馬達燒毀

要了解為何壓縮機馬達會燒毀,必須從電動機的基本原理開始.

現今冷凍空調工業所使用的電動機,以三相感應鼠籠式馬達為最大宗,尤其是一些大馬力應用的場何.跟一般原動機械不同的,大部分的冷凍機因為冷煤壓力的關係,都設計成半密閉或全密閉的設計,因此馬達線圈的散熱必須靠回流的低溫冷煤來散熱.

鼠籠式的馬達構造簡單而強壯,是非常可靠的設計,但是用在密閉或半密閉的冷凍系統當中,馬達線圈的散熱除了靠冷煤之外,線圈的絕緣還必須能耐受冷煤與冷凍油,因此問題變的更複雜.

一般壓縮機馬達燒毀的漸進過程是馬達線圈絕緣首先破壞,破壞的原因有可能是熱,或是污染的冷煤或是冷凍油腐蝕線圈的絕緣保護,接下來因為絕緣的破壞導致在馬達內部造成局部磁場電流過高,接下來越來越惡性循環,再來就是燒馬達了.

密閉或半密閉的壓縮機馬達大部分都設計成利用低壓側的回冷來冷卻馬達線圈,也有利用冷凝器的液態冷煤接管到壓縮機馬達線圈直接利用液態冷煤來冷卻的設計.

撇開因為冷煤或冷凍油變質造成的燒毀原因不談,單就馬達冷卻部分和負載大小的關係來討論.

前面講過,密閉或半密閉的壓縮機馬達必須靠冷煤氣體或冷凝器的液態冷煤來冷卻,馬達的熱主要是銅鐵損失及渦流損,若是一顆額定功率運轉100kw的馬達,標稱效率為95%,則滿載時會有95kw的熱會發散到冷煤迴路中必須靠冷煤帶走,而不管是用回流的氣體或液態冷煤散熱,這些冷煤的流量都必須能夠將這些熱帶走,不然就可能造成馬達線圈過熱進而絕緣破壞造成馬達燒毀.

問題是冷煤是一種相變的物質,在某些溫度壓力下是液態,在某些溫度壓力下又是氣態,並且冷卻馬達的冷媒量又跟負載大小及操作的溫度範圍有很大的關係.

上圖是一般螺旋機馬達冷卻及冷媒流向的示意圖,大部分的螺旋式壓縮機都設計成低壓入口由馬達側吸入,所以低溫低壓的氣態冷媒會橫過整個壓縮機線圈再進入壓縮機入口,若是有蒸發器帶入的少部分未蒸發的液態冷媒,也可藉由線圈的發熱將冷媒氣化,避免發生壓縮機液壓縮的現象.

所以線圈因為過熱燒毀的機會不大,問題是主機的冷凍負載會隨著現場的需求而變動,冷卻水的溫度也會隨著天氣而變,因此冷媒的壓力並非一成不變,有些冷媒洩漏的系統,如果又碰到高負載的狀況,就容易因為冷媒不足而造成吸入口的溫度變高,就有可能造成線圈局部的散熱不好而損壞絕緣.日積月累之下絕緣逐漸被破壞導致馬達燒毀.而發生這種情形其實是跟日常的操作和負載有關的.

另一個常見的情形是電力品質不好,三相電流不平衡,三相電動機的基本原理就是走起來的時候三相電流的差距越小越好,這樣子三相都平衡的情況下馬達的線圈處於平均發熱的情況,就不容易發生線圈局部點過熱的現象,大大降低燒機的風險.問題是由於馬達屬於電感性負載,電感量的多寡與因此產生讓電動機旋轉的磁通量與負載及提供的電源品質有關.

想像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有三匹馬同時拉動一個重物,當其中一匹馬出力特別重或是輕,都會造成被拉動的重物不平衡的狀況,特別是出力特別重的那匹馬,早晚會因為出力最多而累死,最後只剩兩匹馬拉重物整個平衡就完全破壞了,俗稱欠相,馬達欠相運轉的狀況下,燒馬達幾乎是注定的結局.

由於構造的關係,離心機的冷媒吸入口由壓縮機葉輪的中心口吸入,再由葉輪的邊緣離心力最高的地方吐出,因此沒有如螺旋機般低壓冷媒強制由馬達線圈經過再到壓縮機,必須由冷凝器抽取一定量的冷媒到馬達線圈提供散熱,若是沒有強制的冷媒泵驅動足夠的冷媒到線圈,就必須藉由冷凝器的高壓將液態冷媒推送到線圈散熱,而這推送的冷媒量則跟主機的高壓有關,若是高壓越高,在固定管徑之下冷媒量越多,問題是越高的壓力代表越高的主機能源消耗,因此如何在迎合氣候降低水溫的同時兼顧馬達線圈的散熱就變成一個微妙的問題.至於電力供應及運轉狀況的觀察則跟螺旋機相同,因此不再贅述

壓縮機馬達的燒毀一定都有原因,以現今材料科技的進步,純粹會因為機械構造品質的問題導致燒毀的問題應該不多,畢竟這些材料的發展都已經有非常長的時間,真正難以掌握的是負載及天氣的變動以及人為的操作,一台設備不可能在任何的情況下都能運轉,比如電力品質不好,比如高低壓力不對,比如水溫控制不良,比如設備設計值過大,太多間接的可能原因都可能造成馬達燒毀的下場.

工程師的角色應該是一一的抽絲剝繭,理性的分析整個可能的原因,平日的運轉及保養紀錄是提供線索最重要的依據,這樣才能避免下一次燒機災難的繼續發生.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冰水流量分析圖

原始的機房設計圖

若是負載全開,相關的冰水流量及主機負載噸數如上圖

若是整個冷凍負載為90%,相關的主機運轉噸數及冰水流量如上圖

若是整個冷凍負載為80%,相關的主機運轉噸數及冰水流量如上圖

若是整個冷凍負載為70%,相關的主機運轉噸數及冰水流量如上圖

若是整個冷凍負載為60%,相關可能的主機運轉噸數及冰水流量如上圖

若是整個冷凍負載為60%,相關可能的主機運轉噸數及冰水流量如上圖.若是此時可以適時的關掉一套主機,雖然冷凍噸數一樣是輸出900RT,但開三套跑900RT跟開兩套跑900RT,所耗電力相差不小.


此時冷凍負載只剩50%,若是能搭配一台較小的冰機,整體的效率會比開兩套一模一樣大小的主機來的省電.通常這種情況會發生在春秋冬季的時候.

此時冷凍負載只剩50%,二次泵的運轉模式跟上圖比由三台變兩台,至於何種模式較省電要由泵浦的操作點決定,有可能開兩台比較省,也有可能開三台,要由泵浦的效能曲線決定.
同樣50%冷凍負載,此時若能搭配一台小主機並聯運轉,會比使用兩台大主機跑低負荷更省電,同時小主機搭配的泵浦也較小,可以省更多電力.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冷卻系統趨近溫度為何重要的分析

新建工程時的原始設計,非常少的機會設備會如同設計書上面的狀況走.

若是選的冷卻水塔趨近溫度為4度C,則主機在同樣冷凍負載下,同樣濕球條件下,冷卻水進水溫度低一度,可省2.5~4%的電.不過付出的代價是冷卻水塔的建造成本會比選5度趨近溫度的高


若是選的冷卻水塔趨近溫度為3度C,則主機在同樣冷凍負載下,同樣濕球條件下,進水溫度低二度,可省5~8%的電.代價是冷卻水塔的建造成本會比選5度趨近溫度的高.園區很多廠商這麼做.


冷凍負載不變,濕球溫度不變,但主機銅管稍有結垢,因此冷媒溫度會上升,主機高壓跟著升高,也會多耗幾%的電,一般一度約3%,但主機並不會跳機,只是馬達上的電流會上升而已.


冷凍負載不變,濕球溫度不變,但主機銅管結垢更厲害,冷媒溫度會上升,主機高壓跟著升高,也會多耗幾%的電,若銅管趨近溫度比設計值多2度,主機大概就多耗6%的電,主機應該還不會跳機,馬達上的電流上升得更高.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冷凍負載大,在其他文章我已經講過,主機上面壓縮機顯示的電流是不能直接轉成冷凍噸數的.


冷凍負載不變,濕球溫度不變,但主機銅管結垢更厲害,冷媒溫度上升更多,離心機可能因此會產生喘震(SURGE)的現象,這時不只是耗電而已,有可能會因為跳機影響冰水供應.




冷凍負載不變,濕球溫度不變,冷卻水進出水溫也正常,但因為主機銅管結垢太厲害,除了發生喘震(SURGE)的現象,可能主機已經因為保護跳脫無法運轉,除非緊急清洗冷凝器,不然必須用足夠低溫的冷卻水來進水,不然設備根本無法運轉..


主機銅管並未結垢,但因為冷卻水塔供應的水溫過高,影響的效果跟主機結垢一樣,冷媒溫度升高,高壓升高,耗電增加,離心機來講很多機器開始喘震(SURGE).


外氣濕球溫度已經降低很多,但因為可能水塔結垢太厲害,或是根本水塔噸數就不足,即使濕球溫度變低了,提供給主機的水溫還是高,因此無法享受氣溫降低帶來的好處.也有可能風車或流量的操作策略不對,省了風車或泵浦的電,但虧了主機的.


濕球溫度還是一樣,但水塔趨近溫度更高,供給主機的水溫還是沒有低下來,問題跟上一張的圖一樣,但主機更耗電了.因為冷媒溫度,高壓,及消耗電力都增加.


水塔無結垢,風車控制策略對,流量策略也對,主機也沒結垢,冷凍負載相同,外氣濕球溫度相同,相比水塔結垢或錯誤的操作策略,水溫低3度,表現在主機上可以多省7.5~10%的電.




水塔趨近溫度更低了,主機也完全沒結垢,冷卻水溫跟原始設計值差了6度,即使冰水側還是一樣的負載,但運轉電力可望節省20%左右.


濕球溫度降得更低,水塔趨近溫度更低了,主機也完全沒結垢,冷卻水溫跟原始設計值差了12度,即使冰水側還是一樣的負載,但運轉電力可望節省25~40%左右.大部分的冰水主機都可以在這樣的冷卻水下安全運轉,但有些設計錯誤的系統就沒辦法,因為若是冰水出水設定溫度在10幾度C的,過低的冷卻水進水溫度會造成主機無法安全運轉或是其他的問題.



在春,秋,冬季時,濕球溫度降到15度的氣候條件在台灣北部是常有的,若是低水溫主機,例如主機出水設定溫度為4~7度,並且所選的主機跟冷卻水塔也能充分配合的話,比起32度C的冷卻水設計溫度,17度的冷卻水進水溫度低了15度,在同樣冷凍負載下,可以節省40~60%的主機電力,但是若是系統設計或選機錯誤,或是操作策略錯誤,都無法享受這樣的好處.




即使是處在低濕球溫度條件之下,但因為水塔結垢或是其他因素,或是主機無法配合低冷卻水溫運轉,還是必須維持20幾度的運轉條件,即使老天爺給恩惠,一樣享受不到好處.


水塔可能結垢非常厲害或操作策略及其他問題影響,即使主機銅管也結垢,但兩者都結垢帶來的影響並不會導致主機跳機,因為冷媒溫度,高壓都還在安全範圍之內.只是付出的代價是額外多出幾十%的主機電力.



即使操作策略對,但水塔跟主機都結垢的太厲害,就算是如此,主機依然還不致於跳機,但是多付的幾十%電力的錢可能拿來換整座水塔及最好的加藥都夠了.


冷卻水處理最主要的目的不外抗垢,防蝕,殺菌,滅藻四項,最積極的目的則是在保護設備之外還能讓系統發揮最高的運轉效率以節省電費支出.

因此不管使用何種方式來做水處理,都應該要有專業判斷設備運轉的效率來幫客戶節省電費.這樣錢才沒有白花.

防止主機結垢只是基本的要求,能夠診斷整個系統的操作效率再加以改善才是更進步的做法.
如同上面的圖所顯示的,水塔結垢造成的水溫升高跟主機結垢帶來高壓升高影響是一樣的.

因此控制水塔結垢跟主機結垢的重要性是一樣的.其他還包括水塔補水量的節約也在水處理的範疇之內,請參閱其他篇的文章有有關冷卻水塔補水量的計算,在此不再贅述.

冷卻水塔添加漂白水的缺點

添加漂白水缺點:


1.在添加前儲存中有效成分容易分解 (有效氯由12%降到8%)
2.腐蝕性較大尤其對銅材質及水塔散熱片,因為漂白水很便宜,加太多主機很容易破管.
3.增加冷卻水導電度及pH (漂水含30%NaCl及5%NaOH的廢料都是高導電物質)
   意謂 : 增加排放及結垢傾向
   當冷卻水塔添加漂水時,導電度會急速上升 很快超過設定點而自動排放
   除浪費水資源外 添加的處理藥劑也會隨排水而流失 影響處理效果

浪費水資源:舉例


備註: 
1.添加漂水後分析水質 従導電度及鈣硬度可以計算濃縮倍數差異
2.泵加漂水容易有氣鎖現象 係因漂水溶液分解成氣體緣故
3.漂水儲槽及管線 一定要避免陽光照射 熱源是漂水敵人
4.加葯泵吸入端要垂直 不可橫行
5.加葯泵排出端 可接三通排氣管回儲槽上端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冷卻水系統流量分析






以上的圖簡單的分析了一個多機多單元塔可能的流量及相對應的反應,除了第一張圖外,在不同的開機台數,不同的閥門控制,不同的風車控制,不同的環境條件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而最主要相關的就是冷卻塔的供水溫度及相關的效率變化,最重要的是業主的電費支出,因為相關的反應太過複雜,尤其是不同的變數交互影響之下更難計算出精確的數字.

不過一個前提是當冷卻水溫可以下降時,主機因而得到的節能效果卻是非常明顯而易見的.

要控制這些相關元件的動作,一個簡單而理想的方法是用一套小型的PLC來控制,並且定期評估相關設備的性能效率,藉由較精確的控制來達到系統的最佳化,進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分析流量及相關的冷卻塔運轉數據及該有的控制機制,可以充分發揮系統的運轉效率,也可以及早發現系統的問題來加以改善,減少不必要的電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