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COP系統監控畫面





這套系統是一套測量主機cop效率的系統,它包含了圖控軟體,plc,電表,熱量計以及一些軟體的資料整合.全部採通信的模式進行.

通信是採用標準RS485的模式去進行,進口 PLC負責收集主機丟過來的運轉紀錄及電力資料,主機用的是國產的PLC,然後主機內建的電表將電力資料丟到主機plc的記憶體裡面,PLC是master,電表是slave,接下來再用進口的這台 PLC將主機的資料收過來,上下位變成進口plc是MASTER,國產plc是slave.熱量計則是用國產的btu計,一樣跑485裝置收進來.

整個資料收在進口plc以後,做一些數據上的整理跟整合,接下來再用TCP/IP的通信丟到上位的國產圖控,完成整套系統的建置.

整個架構並不困難,這樣子就可以建構起一套有效監測主機效率的紀錄系統,進而改善操作的模式,做到節能減碳的目的.因為從被記錄下來的數字中去分析,如果操作的模式不對,有數據可以分析,就有辦法改進.

說實在,為什麼我不是用同一家的軟硬體系統去弄而是用不同的元件跟軟硬體去搭配,架構的重點其實是在資料的整合跟通信能力.

以主機的PLC來講,他收到的資料主要是正整數(int)跟長整數(double word to dint),而熱量計丟過來的東西是float point數,當通信的設定搞定,剩下的是如何整合這些資料讓她呈現正確的數字,接下來再用另一台的plc去收這些不同的元件的東西整合成一個網路的東西.

國產plc裡面的元件至少有幾千個記憶體位置可以用,熱量計可以丟出來的資訊是一兩百個,上位的plc記憶體位址是65536,圖控也是,所以這個系統對電腦的負荷是非常的輕.

65536代表什麼意思,一台主機丟過來的資訊了不起幾十個,一般電表丟過來也是幾十個就很多了,再加上熱量計丟過來的東西,加加減減不超過100百個,就算是一個很大的機房,要在畫面上顯示1千個資訊對這台plc來講也是小case.而這台進口的plc對外最大的連線能力是128台slave裝置,換句話講,一個建築裡面哪有那麼多的設備要連,超過128台再加一台plc上去,能力就會變成256台,每台slave裝置丟20個數據出來,一台128*20=2560個點.二台256*20=5120點,那來那麼多點要控對不對?

這個畫面非常的簡單,並不是軟硬體的處理能力不夠,而是有些資料其實根本沒有儲存跟紀錄的必要.我用行車紀錄器來做說明,假設今天開車什麼事都沒有,那麼那些存下來的影像只是備查,因此基於記憶體容量跟處理速度的關係,大部分影像是重複被洗掉,不然記憶體將會不夠用.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就是那瞬間,因此是用一個比較大範圍的東西去涵蓋一個需要精確,但是短時間的事情.

同樣的,畫面建置的資料點越精確造價就越高,我把一些不需要的資料丟到電腦上讓客戶去看爽,好像越複雜這個東西就越棒,這不是我的風格,而且是找客戶跟自己的麻煩.連主機的資料是有把一些保護的狀態點都弄回來,但是這些不管是機械的或是電路信號對於數據的處理來講,就是一些on/off的狀態,假設跳機導致狀態改變,也要知道如何除錯,有備但不見得要用對嗎?畫面清清爽爽不是比較好,要進階一點的還有一個畫面可以看,這些一樣可以除錯,但是對於不曾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講,看這種畫面是會頭暈的.

其實從業多年一來,有很多業界的邏輯思維是一直想辦法把事情做難做錯,這樣才有錢賺,系統越複雜就越容易出錯,客戶的操控權就越小,這樣就可以綁住客戶,這樣的思維對客戶來講是不利的,然後廠商就一直在做殺雞取卵直到把客戶殺死.然後再找尋下一隻母雞.

我要講的是如果一開始方向就把他考慮成合理而可持續性,後台的能力很強而人機介面的部分很簡單,不要超出一般人的理解能力,簡單講就是你會開車就好不用會修車,這樣子東西才叫好用,不用說東西能力並不是很好,以硬體的術語來講就是東西便宜,但是背後的技術不夠,譬如通信能力,記憶體容量,程式編輯的難易度,與不同系統之間的整合不好,搞一個只有自己的系統可以相容,商業上所謂接近壟斷或是獨佔的東西,這樣事可以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整體的社會利益會降低.

現在其實是軟體跟程式操控世界的時代,我舉例來講,今天我這套系統畫面看起來是很簡單,其實他是連網型的系統,只要有網路,我可以輕易從遠端連上系統觀察他的運轉狀況,如果只是因為一個鳥保護開關跳脫,傳統要打電話,開車去現場去判斷狀況然後維修,出一趟門的成本要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越遠就越貴,有這種系統就免了,不重要的話先短接,或是有過去附近再順道處理,這樣兩邊都得利.

當然,台灣不尊重技術專業由來已久,像我根本上就從來不聽什麼講座或是什麼研討會的課程來教大家怎麼節能減碳或是降低成本,因為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去配置有限的資源跟時間,以及你如何選對正確的架構去進行你想要的東西.

我這樣講的意思是說你要架構什麼東西,型錄,操作手冊,規格尺寸,軟體都要先準備好,什麼樣的軟硬體是什麼樣的功能,這些東西背後都是厚厚的資料,講這些東西才有意義,這些東西不可能靠著一天兩天或是短短幾小時就能理解.所以參加這些講座只是讓某些人有工作,然後自己在浪費時間而已.

所以,現場配線可能花一小時,可是要配對讓這些東西動起來,可能你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所以大家現在在做的事情叫做單一工種?什麼意思?如果你進去一家大公司,光了解你公司所有的產品,搞不好就要耗上你很長的職場生涯,而我們大部分的人做的事情通常是僅只一小部分而已.結果在現今台灣的社會思維中,喜歡用同質化來比較,例如一工多少,工時多久來做標么化,然後把很多社會糾紛的原因導向道德或是政治層面,而不是用科學來處理事情.講句白話就是總用玉石俱焚的搞法在弄,難怪台灣越來越糟.

最近選舉快到了,有時候看著雙方不同陣營的人在那邊唇槍舌戰,爭辯一些雞毛蒜皮的鳥事,老實講,經濟的整合度越高越不容易發生戰爭,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彼此有共同利益,根本沒辦法打.但是台灣的政治總是做對的人越被罵翻,害人家賠錢的人一點事情都沒有.核四的封存就是台灣政治荒繆至極的一個典範,4千億就這樣沒了.然後納稅人買單.始作俑者代表的政治勢力未來可能還要領導台灣,這是哪門子的公義?哪門子的民主?假設用投資的眼光來看,老百姓自己要負責,因為是我們自己用選票把這些人送上台,讓他們來決定我們的未來.

總而言之,現今世界的紛擾主要是利益的糾葛,台灣很小,必須往外走才有機會,死抱著地域觀念絕對死路一條,商業競爭上你是人才才有選擇的機會,如果整個國家失去了對外的競爭力,救濟是有限的,別個國家不可能來幫我們,今天失業工人,年輕族群,或是許許多多需要政府社會幫忙的人,在整個最具對外競爭力的產業上都沒辦法跟外國競爭,自然沒有足夠的錢來做事情,政府的施政能力來自於稅收,稅收不夠要如何做事?

國人自己在島內吵來吵去,也不過是把你某個同胞的錢搶過來而已,如果整個國家很富強,哪來那麼多爭議?就是因為沒錢,才什麼事都辦不好,如果說政府非常有錢,小孩子上到大學都免費,老人家到70歲以上國家養,弱勢跟殘疾人士國家補助,哪有那麼多問題?所以自立自強才是王道.整天罵人是沒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