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要訂單才能生存,如果說生產活動帶來的是熱負載,那麼如果整個公用系統的效率不變,電費的增加是要跟生產的訂單量成正相關,也就是說,生產量越大的話熱負載越大,電費就越多.
大部分的工廠主要的生產因素是風,水,電這三大因素,造成這些現象的就是風車,馬達,泵浦.廣義延伸就是冰機,空壓,製程的耗電.那麼耗電要怎麼管理?
管理這些東西就是靠電表,沒錯,但是不可能每個耗電的設備都裝電表去算耗電效率,可是如果用系統化的方式去做,將電力盤分門別類出來,分成幾個大系統去做,那麼每個系統的電力都能被紀錄下來,就可以跟訂單的量做比較,這樣就有量化的數據可以比較了.也就是說有數據才可以來分析這些不斷變動的量進而對公司的能源管理做出貢獻.
我曾經說抄表是一種很笨的做法,因為設備上很多的運轉數據都是變動值,製程的可能還會相對穩定,因為他是by order to produce,但是會受天氣變動影響的除非派個機器人在那邊不斷的抄,不然抄出來的東西只是即時值,很多人裝了集合式電表,但是再用人力去抄這些數據,再靠人力去分析這些抄出來的數據,請問這樣做不是很好笑嗎?為了一個必須完成的工作去製造出更多的工作,
然後再用人力去完成機器應該做的工作,真是蠢到極點.
集合式電表很多都有通訊功能,然後好一點的電表內部都有記憶暫存器,換句話講,把這些智慧型電表內部的暫存器的數值取出來,直接丟到電腦上就好了,方法就是善用智慧型電表的通訊功能.,
本來就是在那邊的數位資料還用人工的方式去取出來如果是這樣搞,能源管理用永遠不可能做好.
那麼熱負載除了天氣這個不可控的因素,聰明的業主是不是要算到成品的平均電力消耗成本要多少,這中間當然包括了製程機台及公用機台的電力消耗成本,有多少業主這麼做我不知道,因為在公司的組織分配中,就我所知的,懂得生產的人根本不懂電,會操作機台的人沒有幾個會去了解機台的耗電量,廠務的工作跟生產又連不上太多關係,高階的主管可能比較多的時間在分析這些數據,但是如果一開始運轉資料的建檔就不是很系統化,恐怕很多的運轉資料都是很大體性的而不是detail的資料,看到的應該都是總電費,總水費這些total帳單上的東西.
這些不是detail的東西對能源管理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我常講有人寧願幾個月就去洗主機的冷凝器而不願意做水處理就是因為老闆手上的資料是total的電費資料而不是機器設備的效率資料,如果因為不加藥或做水處理讓主機的趨近溫度每個月要上升個0.5~1度C,所受的影響是主機每個月增加3~5%的耗電,那麼即使因為這樣讓這個部分的耗電因此增加10~15%,但是在和別的部門的耗電加總再稀釋之後,在total的電費上的差異可能被稀釋成2~3%,這在數據的分析基本上是誤差範圍,所以不加藥是政治正確的選擇,換個角度講,即使加了藥,對整個耗電的系統影響區區只有2~3%的話,如果老闆手上的數據是total的數據而不是個別設備detail的數據,那麼老闆是不會意識到這中間的漏洞的.
廠務工程師或是製程工程師的責任除了確保設備穩定安全運轉這個第一要務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提供老闆正確的數據去統計分析,如果老闆拿到是錯誤的數據或是含混不清的數據,那麼所有的決策可能就都錯了,因為數據是決定有限的資源藥放在哪裡的重要依據,就像我上面講的這個例子,假設加藥的錢跟total 的電費相比看不起來不划算,那麼老闆就會把這些預算降低,事實上這根本是大錯特錯.
另一個情形是預算的擬定跟分配常常會有膨風跟灌水的情形發生,除了一些會影響生產該修必改的東西之外,大公司裡面預算的擬定有時候是很死板沒有彈性的,基本上是按照歷史值,所以說當東西越來越老沒有效率的時候,也就是說耗能越來越差,但相對的預算可能越來越少,那麼關於精進能源管理的預算基本上一定會被排擠,甚至我敢講,有些數據根本是應付性的數據,這在很多地方都是很清楚的這樣做,那麼公司的口號跟實際執行的落差只有越來越大,那裡有改善的空間.
公用設備的特性是難以精確的計算訂單和耗能的連動性,這跟要去正確的去量測風,水,電的歷史紀錄及瞬時值的精榷性有關係,換句話講,假設這些數據的表頭裝的不夠多,老闆就一定看到的就是total的數據,那麼節能減碳的努力在出發點及基礎上就有很大的瑕疵,弄好的機會不大.
曾經有一個上市公司的廠務主管打電話問我空壓機要如何節能,我問他請問貴公司一個月的空壓機使用的流量有多少立方米,然後設備一個月累計吃多少電,有沒有現有的數據可以提供,答案是沒有,第一,沒有總用氣量及總用電量怎麼計算空壓機的效率.第二裝表頭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一個可以計算空壓機流量的數位表頭要花50,60萬以上,再加上相關的數據紀錄的監控系統,搞下來可能要花個100萬,請問公司有沒有可能投資?答案可想而知.即使是對外形象良好的上市大企業都這樣,不用說小公司了.
搞管理的人都知道分析數據的重要性,但是實務上要分析冷凍負載跟訂單以及電費之間的關係光看total的電費是不夠的,還要有更多細的資料才夠,遺憾的,台灣人做事很多都是口號多於執行,很多報告在我看來是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因為關鍵的數據沒有,關鍵的數據沒有表示後面的東西都是錯的,這個東西需要一點一滴的去建立客戶的觀念,換個角度看,為什麼大廠都會花很多錢去建立這些蒐集數據的系統道理就在這邊.沒有數據的支持是成不了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