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ESCO--可笑的策略

ESCO是能源服務公司的簡稱,在台灣則是簡稱專門幫客戶做能源節約的公司.ESCO公司主要就是做節能績效保證合約,它的概念是這樣,因為原本的系統可能效率不好,效率不好的原因可能很多,有可能是機台老舊(這是主要因素),原系統設計不良(容量設計過大),保養維修不好等種種因素,所以系統的效率不好.

為了要達成省電的目標,可能必須要換設備,也可能要做一些工程改善,可是如果要大規模翻新,可能一次要花一大筆的錢,那麼為了降低客戶的金錢負擔及購買意願,於是用銀行融資的方式,跟客戶約定好一定的回收時間,然後用省下來的電費去付這些設備更新的費用.

看起來似乎很美好,業主,廠商,銀行三贏.但是整個市場除了公家機關(用納稅人錢的單位),實際的成交案例幾乎很少,立意美好的做法怎麼得不到市場的掌聲.

用一個很簡單的數學計算來說明為何不可行?假設有一個建築物的冰水系統效率是平均效率1.5Kw/Ton,如果能提升到1.2Kw/Ton,那麼效率大概提升20%.假設全年需求的冷凍噸是8760000噸,改善前若是平均效率1.5Kw/Ton,則一年的電費若是以一度2.5元計算,則一年的電費要
8760000*1.5*2.5=32850000.一年的電費大概三千二百八十五萬.若是能節約20%,則一年可以省的電費為六百五十七萬.以上的系統是以每小時1000噸的冷凍量去計算的結果.

那麼假設整個工程改善需要1500萬,理論上一年可以省六百多萬,所以理論上只要不到三年就可以回收,可是實際上的情況真的會這樣?那是在最穩定的狀況下才會這樣,所以說,ESCO合約絕對不會這樣訂,既然樂觀的估計是三年,ESCO的合約可能就會訂成4年,廠商在工程弄完後就從銀行拿到全部的工程款,然後客戶每個月付一筆固定的款項連續付四年或是一個約定的時間後,再接收設備使用.

問題是如果原本的系統效率是1.5Kw/Ton,要改善不外就是換設備,這些設備本來就會有單價,假設紙上談兵的數字客戶可以接受(或是用實測的連續數據),如下圖.


然後系統改善後可以到1.2Kw/Ton,那麼這些設備的總價提供出來,總還是一個價錢,為什麼要拖到4,5年甚至更久才把這筆錢付完,如果做出來真的能省20%,業主自己想辦法去貸款把這些更換設備的錢付掉就好,何必那麼麻煩繞了那麼遠的路成本還比較高.如果中間業主的營運狀況出問題,那麼又變成銀行的呆帳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被換掉的設備怎麼處理?這些效率不好的設備有很多是有當時的時代背景,在他們被購買的那個時候可能還是最好的選擇,可是科技日新月異,十年前的科技跟十年後以冷凍設備來講進步可能就有10~20%,還走的好好的設備怎麼換掉,然後再去等那幾年把錢省回來.最重要的,真的能省那麼多嗎?會不會被騙了?好好的設備雖然效率不好換掉還是太可惜了!

冰水系統的所有設備都可以輕易的測出效率,不用測的話也可以用算的,如果新的設備真的可以那麼省,那就用改善前跟改善後的測試效率就好了,根本不用去預約那麼長的時間讓事情變複雜.
這中間的關鍵就是未來的冷凍負載跟耗電只能等發生後才去統計,所以這種合約就是在跟客戶對賭,而且莊家穩贏不輸,所以私營企業的接受度當然低了.只有花納稅人錢的公務員才會上當.

正是那麼多的複雜因素才造成ESCO事業的窒礙難行,所以大概只剩下政府及幾個相關的團體在玩,其實我認為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將現有的運轉效率都測出來,然後訂出想要的目標,再看業主要不要接受,如果業主寧願繼續虧電費也不想換設備,或是認為換設備省不了什麼電,(有的設備裝錯地方就會這樣),何必去硬推這些設備.

有眼光及遠見的業主自然會有動機想把這塊弄好,業主沒動機的講破嘴也沒用,就像國內某大連鎖量飯店雖然是國際企業,可是他們家的冷卻水塔從來不加藥去保持水塔冷卻效率,寧願靠清洗冷凝器來保持主機不跳機,為什麼大家可以去想,省電的結果只要不明確,花了這些錢的效果又很難計算跟統計出來,而花這筆錢一定會在成本上寄上一筆,(老闆看的到的廠務花費,但是電費花費老闆分不出是哪塊花的)所以就算有心人想推還是不可能推的動.

電費這種東西一定是變動成本,既然是變動就難算,所以最後結果就是不用算,到時電費來再去繳對了,ESCO這種市場策略如上所述,應該要有所修正及更改,要推廣才比較有成功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