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設計能力決定節能能力

很多既有的設備為何不節能?然後開始操作以後才來想辦法省電,這跟工程業的生態有很大的關係.也跟甲乙雙方的認知和溝通有很大的影響.

空調這個東西是這樣,設計的時候只是預估,非得等到施工完畢,設備開始運轉之後才能驗證他的效能,問題是所有的行政程序在還沒做好之前就已經完成,這中間包括諮詢,採購,議價,發包等.那麼不要說人會犯錯,預估的東西到底最後對不對還是要到施工完畢,設備送電,熱負載起來才能知道行不行,能不能達到設計的目標.這中間會不會因為世界局勢的變化,產業環境的變化,甚至是人事的變動,造成整個設計目標的偏移,也或許是公司政策方向的改變,總而言之,變數太多,根本不太可能一一掌握,那麼設計者只好採取最保守的策略,那就是過度設計,以免到時過不了關.

問題是等到設計完成,所有行政程序都作完,開始做了以後不可能知道最後能不能達到設計目標,站在自私的立場,驗收能過關最重要,這是最基本的,接下來就是客戶自己的運轉操作及後續的維護費用,這塊的成本自然是業主的,那麼廠商在面對價格競爭壓力及利潤之間,有時後常常是走在鋼索之上,如果業主只看價格,那麼用的東西太好連施作的機會都沒有,好的東西通常代表有比較好的效率但是價格較高,有可能第一關就被刷下來.那麼客戶已經失去降低後續操作費用的第一關.

第二個是找的設計師對不對,經驗夠不夠,如果設計師沒有對設備操作及運轉費用有敏銳的感覺,東西都賣不出去了,哪還管的到運轉費用,而且,也沒有一張標單是用節能這種東西作基礎去評估,
老闆問的都是買這個多少,買那個多少,要去報告到底日後要花多少運轉費用相信部屬也沒人說得準,至於廠商講的也只能是預估值,既然是預估值就很難說一定會準,那麼評估節能這個東西到底需不需要多付一些錢來買比較節能的設備就又是其次的事.因此第二的阻礙又產生了.

第三是設計師及廠商的誘因夠不夠大,基本上誘因不大,如果客戶根本沒辦法了解那些艱深的數據和後面所代表的意義,那麼大家傾向保留客戶不知道的,拿到案子比節不節能重要太多,搞不好廠商自己的資訊也不夠,那麼也有可能設計錯誤,乙方自己就選錯了設備,那麼已經走錯三步路了.

通常有權力的決策者只能在有限的資訊中做出相對的決定,有權力的決策者也不見得懂得相關方面的完整知識,那麼可能依賴專家,也就是所謂有師字輩的人,例如空調技師,電機技師,建築師等等的人類,可是這些人之所以稱為師,只代表他可能理論很強,可是實務上的操作跟設計很多根本是書上沒寫,考試不考,而且也不是相關本科卻必要的.

例如說在空調的控制上,實務上的操作比較偏向電機方面,這些電路及控制系統的實務操作要的是有經驗的人員,理論上的開關信號可以只是0與1,可是實務上卻可能因為設備的選擇,安裝施工的品質,操作及維護的經驗讓他變成不是0與1的相對概念,唸書可以得第一名,做事卻不是比賽,要能用好用才行.這跟學校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什麼事都按照書上的理論做在現實世界中基本上應該是死路一條.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前幾年發生一件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自己開的基金公司居然搞到破產倒閉,所以不是只有看的到的名位就代表這個人做出來的東西一定ok,虛有其名的人多的是.空調技師不會算熱負載及設備效率的應該也一堆,拿到那張執照抱著回本心態的應該佔大多數,因為培養一個能拿到師級執照的成本絕對不會低,總不能說平白無故的去投資吧.畢竟要學會那些東西真的不太容易.拿到了執照不代表這個人一輩子就會待在相關的產業裏,也不代表這個人就會苟日新,日日新的追求進步,畢業幾年後把東西都還完的也是很多的.拿到執照代表這個人的
求職保證,但不代表一定會在產業發光發熱.而這個產業真的一張執照基本上也不太夠.

所以說還是一句老話,公司能找到優秀的人才幫公司效命最重要,如果公司找的人有完整的知識及經驗,並且公司也有良好的環境讓人才去發展,那麼由公司自己去寫好規範讓廠商良性競爭最好,如果公司本身沒有這方面的人才,那麼可以找到負責任又專業的廠商也行,怕就怕公司既沒有人才,找到的廠商很多又是專門經營裙帶或政商關係的,那麼節能之路就是遙遙無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