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改善省電要寫報告,耗電不用

五月份起電費要漲價,因為再不漲價台電會破產,同樣的,油也要漲,不然中油也一樣要破產,這是長久以來政府補貼能源價格,扭曲市場機制,還由民粹的代議政治,以及顧及產業的出口等不同原因所造成的後果.

台灣沒有能力自產能源,再生能源又受限於穩定性,沒辦法當成主力發電,核能發電便宜但風險高,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這些大自然的能源價格高,所以台灣的電力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也就是燒煤或是燒瓦斯,而事實上,這些能源都是要跟別人買的,價格隨國際行情變動,而原料價格漲價已久,但是售價卻不能漲,那根本就是虧本生意.

對於廠務操作人員來講,因為性質上就是一直花錢,運作這些廠務設備沒有一個不需要用電,假設操作上沒有足夠好的工具來用,要幫公司省電是很難的.因為設備一動就要錢,設備不動的話沒有辦法生產,所以維持穩定是最高要求,省不省電才是其次.

空調,壓縮氣體這兩樣都是耗電大宗,隨便一台冰機可能就幾百馬,空壓機也是一樣,而這兩種設備的運轉跟產能多少有關係,所以基本上是變動值,空調的變動值除了跟產能有關,天氣影響更是大,所以基本上根本沒辦法預估要用多少,頂多就是以往操作的經驗值,然後用歷史電費或是電費佔產能百分比來看操作的效率合不合理.

前幾天去看了一台大的空調主機,冷卻水進水溫度24度,冷凝器趨近溫度5度C,當天的氣候外氣13度,濕球12度,很明顯的,這台主機冷凝趨近溫度太高了,冷卻水溫的控制也不太OK,假設一切妥當,這台機器應該要省20%的耗電,大概是一小時100度,可是呢?事實上它是每小時多花了一百度的電費在運轉.一小時多花100度,一天就要多花6000元.

為什麼會這樣?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台主機的水塔沒加藥,也沒有管路清洗設備,水塔風車的控制邏輯也不好,原來就是老闆不給加藥,而風車控制邏輯也不曾檢討過,就是系統做好以後就這樣,對於廠務來講,要有經費才能做這些工作,所以要寫一大堆的表格跟報告,沒有寫根本沒有經費可用.萬一報告別的部門看不懂,或是別的單位用公司的某個制度或權力卡一下,那麼事情就又不用做了,尤其是管理流程越長的公司更是這樣.

回到上述那個例子,主機多花了20%的電老闆不知道,因為多花20%的電是要綜合幾個數據才能判斷,但是多花了20%的電機器還是照走,廠務又不是沒事幹整天在盯著這些數據,怎麼有辦法去及時應變,而且冷凝器趨近溫度的數字會跟著負載跑,前面講過,負載是一直變動的東西,假設老闆沒給自動監測趨近溫度的東西,管理者(看報表的人)也不見得看得那麼細,那麼錢就是一直LOSS掉了.

所以說,假設公司的制度是偏向讓你不容易做事的方向走,或是制度上就是這樣設計,那麼大部份的薪水階級不會冒風險去把事情做好,只要設備不跳,何必自找麻煩,而且把事情做好了又如何,公司不見得知道,甚至有時候把事情做好還會牽動某一些人的利益,因為很簡單,大部份的公司內部都會勾心鬥角,今天發現問題並且解決事情的人可能被視做麻煩製造者,威脅別人地位的人,因而受人排擠或是鬥爭,搞的不好連工作都不保,那麼何苦來哉.大部份公司的獎罰制度都是傾向有功無賞,打破要賠,風險要最小化而利潤要最大化,這樣的環境就會讓每個人變得不敢用於任事,不要說一天虧6千,就算虧一萬又怎麼樣,反正以前就是這樣,不要說創新,守成就不錯了.

對於供應商來講,設備或服務賣給客戶不可能做完全無條件的保固,設備是業主自己在用,設備或服務出售後,因為時間或是操作的變化產生的性能或是效率的損失廠商沒辦法負責,以一部車來講,加油一定是自己,開車的人要用低效率的方式來操作廠商怎麼有辦法,我曾經聽過一個笑話,公司的車通常使用壽命都比較短,因為如果很多人在使用,光是操駕的方式不同,機械的耗損跟耗油率可能就大不相同.假設請到一個不好的司機,每次起步就跟你來個打滑尖叫,或是直接一檔6000轉開個幾公里,多人開又可以互推責任,這部車壽命想長都很難.

空調系統省電其實沒什麼大學問,一個是分配,一個是操作管理,分配是把空調資源分到該用的地方,不該用的要適時且聰明的關掉.一個是機器設備效率的管理,依照設備的特性盡量操作在高效率的地方,那麼電費就可以有效的節省.一個分配,一個管理,8個字就搞完了.

幫公司省電這件事完全是管理問題,要改革及檢討的是主管,有些主管跟老闆某些方面一定是很豬頭的,因為即使學歷再高,能力再好,也不可能每件事都是專家,決策的延宕就是時間成本,就像一開始的那個故事一樣,延遲一天公司就損失6000元,而且這還是一個點而以,今天要發一張單先處理趨近溫度(叫人來洗銅管),搞不好一拖又是一二個禮拜,可能就是採購為了找誰比較便宜,假設馬上處理比別人貴一倍好不好,一台給你洗個3萬5萬,也比delay一個禮拜再發包省個幾千塊來的划算,因為慢一個禮拜就是幾萬塊沒了,萬一找到的這家最便宜的技術又不好,那就虧更大了.

廣達的老董說他恨台大電機系的說法在我看來是對的,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跨領域的人,把不同的領域知識相連結的人,而不是單一科別,一個人假設把精神完全集中的一個科目之上,那就很容易發生以管窺天的情形,假設這個人又在高位,那麼一定就慘了,技術再強不是就能夠彌補別的不足.最近的一堆日本公司不就是都這樣嗎?累積虧損都創歷史新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個火星燒起來的時候就要馬上撲滅,等到整片燒起來,損失就擴大成幾十倍或幾百倍甚至無可挽回,同樣的,改善冷凍系統等報告寫完,多花的錢不知道可以多做多少事了
,時間delay一向是最貴的成本,而不是那些看的到的東西.今天一件正確的事不做,該付的錢還是要付,可不會因為不做就不用付,所以一些產業甚至虧錢都要接單,因為沒接單機台照折舊,租金,利息也不可能打折,不接單損失更大.同樣的冷凍系統也一樣,邊際成本隨著時間增加,等到流程及採購程序跑完,又不知道多花多少錢了.

或許這就是公司管理上的盲點,尤其公司越大越麻煩,不過大公司的損失是股東負擔,尤其你看不管有些上市公司不管再怎麼賺錢,股票殖利率就是這麼低,因為報告是寫給不懂的人看的,但是報告要寫的漂亮才能跟股東要錢,而股東光看報表怎麼看得出這麼細的東西,而且虧是大家一起虧,
因此在底下的人到最後都會變成殭屍,聽符咒做事,鈴聲一響才會動,在這種環境裏面想不變成殭屍都很難.而誰是那個跳離設定路線的人就會被殲滅.

現在常有人講國營企業員工薪水及退休福利優渥,虧本再來漲價不應該,但是質疑的人應該做功課並提出solution,而不是只是用奇怪的理由來質疑做事的人,現在還在位的人或許因為身上的符咒太多沒辦法動彈,但是一個企業一定會有一些已經退休或是離職有經驗的人可以提供顧問,今天電價合不合理是一個論述題,必須有各項數據佐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找對照組,看看別的國家一度多少錢,再來質疑這些人的福利問題,同樣的商品,如果台電員工的管理及操作比別的國家優,多領一點薪水難道不應該嗎?因為那是它們工作努力付出所帶來效益上的提升應得的紅利.

要把事情做好其實沒有那麼難,難的是這些制度上的束縛到底有沒有意義,老闆或是主管的一念之間就可能把公司或員工弄成殭屍,一切看起來好像井然有序,但是卻是把自己慢慢殭屍化.

我覺得管理上默契比規章更重要,就像籃球打球要贏要靠團隊的默契,節能管理這件事情也是要靠每一個系統裏面的設備非常有默契的運作,而不是靠規章(規則)去處理.因應變動就要用變動去處理,by rule死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