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因應變局還是詛咒變局

電費確定要調漲,而且幅度很大,近日幾乎都是討論政府不公不義,由政治道德方面去討論市場經濟問題,做小生意的,開工廠的,都認為漲價不合理,但是回歸理性,如果你是業主,要如何因應變局,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到這些人表演完,下個月電費單來的時後,還是要想辦法自己買單.

想必這陣子幹廠務的壓力都很大,竭盡所能要想辦法節能,但是在可以用到的方法當中,有一個是沒辦法掌握的,那就是負載的變動,負載的變動牽涉的因素很多,要從中去找出負載變化合不合理或科不科學有時候必須動用精密的儀器才有辦法,不然就是要下很多苦工才能解決,並且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想必當老闆的這陣子心理頭都會很煩.

台灣沒有什麼重要的天然能源,發電要用的油,煤,核能材料都沒有,偏偏這些就是驅動現代生活最重要的基本材料,台灣有很多水,但是留不住,因為很多水都流光了,下雨的日子集中而不穩定,降雨完全集中在颱風季節,水太多甚至還會造成水患,冬天枯雨期的時候還要節制用水,強迫農民休耕.不然民生用水跟工業用水就會斷炊.

對於台灣人來講,享用便宜的能源似乎是理所當然,即使台灣的能源一點都不天賜,所謂的天賜就是地底下挖就有,像一些產油國就是,人必須有水才能活命,沒電是可以過日子,但是大概就會變成原始生活,因為只要沒電,很多事也就不用玩了.到了晚上就只能早點上床睡覺生產報國,或是幾個朋友拿板凳砍大山,因為沒電真的什麼事都幹不了.

電價漲大家才會想要省電,可是要省電小弟認為很多事的做法跟觀念都要改變,甚至設計方法跟施工方法都要改變,舉例而言,以前很多人在買設備的時候,懂的人可能會要追求效率,可是很多人可能就是看價錢,看價錢買東西是人的習慣,可是價錢便宜的東西往往效率不好,效率不好的東西如果要用很久,電費低的時候還沒感覺,電費一高,要用很久的東西在它的生命週期裡面往往就虧很大.

可是東西都已經買了,汰換掉又覺得可惜,不汰換掉又一直耗電,現代外面的競爭那麼激烈,有時候公司的毛利不好,什麼東西都已經摳到不能再摳,當初採購來的便宜設備處理掉也不是,不處理也不是,要處理效率不好人家也不要,要換新機又花一大筆錢,別人一直在進步,製程一直再精進,公司不進步就會被別人淘汰,真的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今天在跟一個朋友討論空壓機節能的問題,坦白講,小弟對空壓機的操作原理跟特性涉獵不多,但是有一個東西小弟心裏卻很清楚,那就是要節能就用其所用,管線盡量不能漏,幹管的部分因為通常是金屬配管,漏的機會不大,但是終端設備的快速接頭,小閥件,漏氣卻是很普遍的現象.

尾端的東西一直在漏,前面再怎麼補充,效率再怎麼精進,如果洩漏不處理,前面進步個5%10%,也抵不上後端20%30%的洩漏,可是當初東西買的時候就是都採購便宜的,這種小東西沒人會去注意,現在要換,成千上萬個接頭要怎麼換,聽朋友講,洩漏低的接頭比洩漏高的價錢差6倍,想當然的,以台灣工程界的生態,除非業主真的有注意這種小細節,不然裝在自己家裡的應該都是便宜而洩漏高的.就像報紙寫的,台灣的自來水漏水率超過30%,應該都是這種工程界的生態造成的.

水管,風管,氣管都是這樣,報價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去算壓降,平衡,洩漏的問題,漏水還容易,水漏了看的到,漏風,漏氣根本就不知不覺,反正工程完工,水會流,風會走,生產能進行,其他的就再說,公司的產品有競爭力的就想辦法轉嫁到產品售價上,沒辦法的只好人任由他去,然後公司成本上升,員工福利變爛,公司向心力下降,人才流失,陷入惡性循環的疴疚.

對於設備的操作來講,選機是一回事,操作又是一回事,選機選的不好,效率就已經輸人一截,萬一操作又不好,那競爭力就又更差,可是這種風水氣電的東西,是可以知道它的耗費及操作費用是怎樣,因為最後一定要付帳單,但是效率到底在它的生命週期裡面是不是永遠都保持最佳狀態卻很難講,就好像一個小孩跟一個老人感冒,即使症狀相同,處方應該也不會一樣,就好像說我曾經有一個想法,趁自己感冒的時候多去跑幾家診所看,然後來看醫生開的藥會不會相同,我相信不會一樣,即使病人短期之內症狀不可能出現重大的變化,雖然我從來不曾這樣做過,但是這中間的道理應該是淺顯易懂的.

電費要漲,可能很多廠商或業主都急著找醫生診斷,但是跟看感冒的道理相同,簡單的感冒基本上自己就會好,根本連上醫院都不必,但是一定會有很多人不是這種想法,簡單的節能大家也都會,但是事實上現在市場上,流行的一堆所謂的節能方法做了卻不一定是正確,反而更耗能的也有,就像說馬達裝變頻,只要看到馬達沒變頻就給它裝上去,裝了變頻的設備當然會節能,但是對其他設備的影響到底是什麼好像也沒人在深究,反正宣稱節能就裝,省了A多花B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只是業主不知而已.

我常覺得做技術的人很辛苦,因為要學的東西太多,要看的資料也太多了,各個設備廠商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有時候看起來很合理而正當,但是通常只是包裝華麗的商業手段,也就是說說的一口好菜或是好技術,真正卻不見得是如此,大廠講的東西到底幾分是真幾分是假,消費者又有多少能力去分辨.在這個到處已經被商業,廣告,網路包圍的世界,廠商提供的資料公信力跟價值有多少是被包裝在消費者看不懂的辭彙裏.

變局已經發生,所以沒看整天廣告都在大打節能策略跟產品,冰箱一年省電多少,冷氣一年省電多少,但是就沒有人去講把散熱搞好就會省電,冰箱裡面少放些東西也省電,冷氣要裝在對的地方,裝在散熱不好的地方壓縮機很快就掛,同樣大型空調也一樣,散熱跟操作比買對機器還重要,散熱及操作不好,設計跟施工不好,省電的機器也變耗電,因為道理很簡單,越熱代表能量越大,機器散熱不好機器的耗損就大,會造成散熱不好的都不可能省電.假設今天我把機器想辦法搞的散熱好,即使沒什麼花俏的方法一樣能省電,但是工程面跟報價可能就吃大虧了.

隨便去一個工廠的天花板上面看看,那一個不是錯綜複雜的管路,多了一米電線有一米電線的阻抗,多了一米的水管跟風管也一樣,這都是損失,只是微而不顯而已.但是數量多,加起來的損失就嚇人了.與其用盡方法去想新的方法節能,倒不如靜下心來,把以前的設計圖跟設備選機資料拿出來翻一翻看一看,設計不節能或是施工不正確的改掉換掉,而不是去增加更多的所謂新的節能方法.

因為講實在話,一個設備操作久了,效率漸漸低下是難免,但是一個設計上的疏忽,造成的無形能源損失卻是巨大的,加上台灣的老闆好像都不太注重設計及操作面這一塊,電費漲了才要急著拿藥單,一個設備操作了很久,照理說應該操作的人員心理更清楚需要節能及改善的地方在那裡,而不是給廠商牽著鼻子跑,但是偏偏這一塊的人才又不多,因為拜便宜能源之賜,以前業主根本不會認真去弄這一塊,所以以前搞節能的基本上都是慘澹度日,基本上我認為這一塊,台灣的人才斷層還滿大的.

油電雙漲,帶動的物價連動效應是很大的,至少我們每天在外面跑來跑去的油錢就增加很多,其實我心理一直很清楚,有些東西不見得一定要到現場去看,如果業主可以提供較詳盡的資料, 資料用電子郵件寄來後,先在電腦面前把資料弄清楚,如果雙方都有即時通訊的設備跟資料,輕輕鬆鬆坐在電腦前面SKYPE開個視訊會議,針對資料內容做討論比去現場爬上爬下在那邊研究管路及電路走向還有效率,但是容易嗎?很難的,老廠哪有什麼資料,去現場研究了半天,花了時間跟油錢,不見得一定就是正確的結果,就像很多公司開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是常有的事,很多資料早就沒有了,設備上的名牌資料都看不見,請問要怎麼判斷它的改善之道?

沒有必要說油費高漲就換油電車,換一部車至少要幾十萬,換一套電腦裝上應有的通訊設備,效果比換車更好,同樣設備效率不好,也不見得就要換設備,或許換個地方安裝,移個機或改成水冷,
效率一樣能提升.而且花費少,效果好.

去年幫一個客戶把一台小冰機從散熱不好的地方往外移,運轉電費按照數據來看應該就省了2成有,因為散熱條件真的差滿多的,同樣的,水冷系統的設備,把水處理搞好,冷卻水塔搞好,負載分配,流量平衡搞好,節能一樣是很大,光罵政府解決不了事情,回頭看看自己原始的設計方法跟條件,重新REVIEW一下,應該會比抱怨還要來的有用很多.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