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主機噸數夠不夠?

對於主機來講,一台主機的冷凍噸數受限於許多條件,最重要的就是進出水溫度的限制,因此我們看到的所謂冷凍噸數其實是特定選擇條件下的數據,如果運轉條件變,噸數是會跟著變的.

進口主機的選機條件通常是冷卻水32-37度C,冰水7-12度C,然後額定的設計水量之下做到標稱的噸數,國產的則是冷卻水30-35度C,冰水7-12度C.這兩者的選機條件不同,即使一樣標稱是200冷凍噸,冷卻水溫度比較高的噸數會比較大.

上面的這個數據就是所謂的選機條件,選機條件變了噸數就會跟著變.如果條件變差,例如說冷卻水溫度因為水塔效率不好跑到35.36度,那麼主機可以做的噸數就會變小,如果冷卻水溫度低於設計溫度,那麼主機的噸數就會變大,事實上在現場跑的機器很難剛好在選機的條件下運轉,要嘛偏高不然就偏低,所以非常難知道主機確實的噸數.

一般主機的設定條件都是追逐冰水溫度設定,所以要把它操到號稱的噸數其實不難,把冰水溫度調到讓主機做不到,例如說把設計7度C的冰機水溫設定到4度,那麼主機因為設定命令的關係就會拼命加載,那麼如果再把它架上流量計及溫度計去測它的流量跟溫差,基本上就可以測試出這台主機的最大輸出冷凍噸數.

但是因為調低冰水設定溫度會讓主機必須負擔的揚程變大,對冰機來講,馬達電流跑到100%就沒辦法再加載,這時候去看主機的噸數,然後把數據倒推回去看,也可以看出主機的噸數夠不夠.

但是實務上這樣操作其實不太容易,因為後端系統的關係,通常如果冰水溫度太低,對於後端的盤管來講,因為除濕能力大增,所以現場的濕度會降低,這時後加熱會把溫度再加上去形成能源的浪費,前面盤管在拼命除濕,後端的加熱加溼拼命打,前後端的系統同時增加耗能,因此做這件事的代價不小,如果測試的時間太長而系統又大,為了測試主機噸數做這件事情的代價太大.

當然這是不牽扯控制系統的情況之下所做的推測,但是如果控制系統做得很好,後端系統在因應低溫冰水時可以適時的控制流量,那麼測試時經由調低主機冰水溫度讓主機做不到設定溫度來測試噸數是可行的.也可以確認到底主機的噸數到底足不足夠.所以也就能夠看看在主機額定噸數之下,耗電量以及冰機的效率是否OK.

國內的主機試車很少要求要測試流量,噸數及耗電量,因此主機噸數到底是否如原廠宣稱的噸數很少人知道,對於廠商來講,多一支銅管就要多一支銅管的成本,冷凝器,蒸發器,機頭選的越大成本越高,如果碰到不肖廠商刻意少放幾支銅管在這些熱交換器裏面,那麼製造主機的成本降低了,利潤就增加了,而業主買到的機器效率可能不好,但是因為沒辦法在現場好好的測試,所以就只能多付出電費做為代價,因為硬體上的限制是沒辦法在出廠後做改變的,舉例來講,假設一台1000噸的主機裏面有800支銅管,那麼她就是固定800支,因為破管塞掉幾根可以,但是要加的話根本不可能.那麼它的效率就會受限於這個硬體上的限制而無法增加.所以如果一開始業主就不夠專業只看價格買東西,那麼買到不好的機器日後付出高額的運轉費用就是難以避免的.

對於主機製造商來講,成本跟利潤是天平的兩端,我可以做出全世界效率最好的機器,但是因為邊際效益遞減所以最後工廠倒閉機器賣不出去.而且機器也貴的要死沒人要買,因此製造商必須在市場競爭之下做出平衡的選擇.如果工廠都沒辦法生存了機器再好又有什麼用.所以常常有人說國產的機器噸數比較不夠,假設真正去測常常會抓包,跟型錄上標稱的數據不合,但是廠商也會大力喊冤,說我們家的機器比別人噸數足,別人比較偷斤減兩.我們家的機器噸數最足.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形?我們來換一個商業的角度講,今天科技的進步可以讓材料更輕更便宜,但是那個需要時間,一台冰機主要原料的組成就是銅,鐵,這個都是大宗物資,換句話講就是按照期貨價格算,買的多買的巧價格就便宜,而主機的效率是這些東西堆起來的,蒸發器大一點,冷凝器大一點效率就好一點,但是成本也高一點,設計者可以透過科學計算讓每一根銅管的效率發揮到極致,但還是有極限,因此原料價格左右這台機器的成本,你要做的比人家重成本就會比人家高,勢必要賣貴一點,就跟現在大家很喜歡去福利中心或是大賣場買東西,因為價格比較便宜.同樣的東西要賣比別人貴就比較難賣.

那麼如果我的主機銅管少放個幾根,肚子短一點,效率雖然差一點,但是標稱的噸數還是一樣,這樣製造廠的成本就可以降低,利潤就可以增加,假設我們講一般空調測試的誤差是10%,我減少了10%的原物料是不是就多賺10%.積少成多10%也很可怕.

冷凍噸數這個東西一直是困擾業主的問題,假設我們今天買了一台號稱有200噸冷凍能力的主機,但是不管怎麼用都覺得噸數不夠,或是買了一台500噸的水塔,可是降溫的效果就是做不到號稱的冷卻水溫度,非常有可能就是噸數不夠.

我曾經碰到一個案子,機房裏面有兩台機器,一台250噸,一台號稱240噸,可是實際跑起來,250噸這台機器可以拉到額定水溫之後還有餘裕,可是另外一台怎麼做都拉不到額定水溫,雖然這兩台只有差10噸,但是實際的冷凍能力大概差2成以上.很明顯的噸數不夠.最近不是發生用廉價的進口米混充高價米出售的狀況嗎?冷凍機或是所有散熱設備的情形比這個情形更難被發現,好人不會被表揚,壞人也不會被發現,原因不為什麼?這世界不是只有好人跟壞人兩種,冷凍設備如果嚴格要測,可能每台的性能都不一樣,即使這個是標準化生產出來的機器.道理就是因為影響熱交換的變數太多,並不是那麼容易控制.在標準的實驗室條件下可以做到,但是在現場可就不一樣了,不信下次買主機的時候問問看,看出廠前試車要加多少錢?有沒有出廠測試數據,假設噸數不足要怎麼處理?

這個東西就好像大部分的車主沒辦法開到原廠所號稱的耗油數據一樣,只在於到底差多少,對於業主來講,要求新機試車時做一次測試是比較有保障的做法,在現在電費高漲的年代,新機裝機完後順便測一下應該是比較好的做法.也可以順便體檢一下系統的完成度跟設計是否誤差太大.對於日後的操作也比較有保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