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設計過大才能賺

一個系統在建造的時候很難去預估未來的使用量,所以通常會抓大,至於抓多大很難講,舉例來講,把預估的耗電量全部轉成等量的熱能來計算,或是直接用使用面積來計算,這樣會準嗎?通常不可能準,所以不準是常態.

對於工程公司或是設計者還是業主來講,本身的心態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今天假設有一個5000平方米的空間要設計空調,系統抓的越大造價就越高,業主的心態通常是怕不夠,如果你是上班的人,領人家薪水當然怕事情搞砸,所以底下的人做的建議通常都偏向保守,造價的東西只要老闆可以接受,設計上一定是抓大.

而工程公司的利潤等於總價減掉建造成本,系統越大造價就越高,而日後的運轉跟維護成本是業主的事,動機上根本沒必要去做節能的設計,因為如果一開始跟業主之間的溝通不好,或是業主根本不相信工程公司的設計能力,或是說整個案子是採用最低價來發包,那麼在那麼多小細節都要注意的情況之下,規劃階段你做的越多,相對來講成本就越高,那麼如果弄了半天案子又做不到,幹嘛要那麼辛苦去規劃,所以除非有一些基本的費用可以拿,不然工程公司的立場也沒有必要拿自己的荷包開玩笑.弄了半天沒半毛那公司要怎麼生存?什麼都要費用啊!

我們可以簡單的來看一個工程案的取得過程,如果案子不大,通常就是業主提出需求,然後想做的人就去估價跟規劃,小案子無所謂,因為複雜度不高,有經驗的人看一看就可以報價估價.反正就算做錯了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可是如果是較大的案子,你業主自己也不規劃標單跟規格,就一句話就要做,那麼如果只是抓預算,那麼就是大概估一估,因為老闆會不會同意也不知道.可是實務上來講,一個空白的東西要從無到有,一定要有規格,尺寸,不然根本沒辦法做,靠嘴巴一句話就一定用最差的或是相對利潤較好的東西去做,做到一半或是做下去業主覺得不好,然後再來修修改改搞追加,這個是常態,因為什麼東西都不清楚基本上也只能這樣.

另外換一個角度講,今天你就算是一個技師或非常專業的人,把東西算清楚的過程也要時間,案子還沒拿到之前花了一堆時間去算風險就在於萬一案子拿不到那心血就白費了,因此動機上這樣弄用計算機打一打算一算不會有很強烈的動機,前題還是能夠拿到設計或是顧問費,不然這樣做不值得.所以除非有7.8成把握,在經濟誘因不強的情況下,還要冒風險不能驗收,設計大是正常的,因為太冷業主可以調,溫度做不到那就慘了.

因此在很多狀況下,打著節能設計的口號去設計空調系統對設計師,業主的承辦人員,施工者代表的都是經濟和職業生涯上的風險,畢竟空調面對的環境是大自然,假設我們相信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去參考空調負荷,在用過往的經驗去抓室內總熱,萬一天氣又變熱了或是現場又加機台,那個時後在環境已經被限制的情況之下要去加設備或是改管路通常都很困難而且預算會非常高,所以抓大一點是有道理的.

隨便去看一個廠,很多設備都閒在那邊沒動,一台機氣動輒好幾百萬甚至上千,沒動還是要折舊,這些就是必須要付出的機會成本,因此對於工程公司來講,放大一點是當然的選擇.

前幾天有一個人傳了一份資料給我,機房的效率是0.6KW/RT,這樣看起來當然是很低,可是假設改善的話必須至少要2-8年才能回收,說實在的,如果房子可以不計美醜多開幾個洞,冬天就自然通風再加溼度控制就好了,只要不影響房子的結構跟承重開洞不是什麼大問題,那樣子會省更多.
因為只要最低量的冰水就可以控制溼度,其他的靠自然通風,那樣子才是真正的省.

總而言之,市場機制同樣存在在節能減碳的行業,有人說是為地球好,但是到現在低碳經濟成本還是過高,畢竟工業革命發展200年下來很多的資源配置早就已最有效率而經濟的方式運行,不可能一朝一夕改變,對於一個小產業裏面的一個小角色,生存下去是最重要的,唱高調的口號沒有用,就像市場機制一樣,要找出可行的商業模式,不然設計過大這種現象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會消失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