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空調規範的模糊空間

法律的規範是他律,科學的規範則是用來打破的.

現今的大家要求節能減碳的現象在20年前是不存在的,那時根本沒有溫室效應的研究,能源便宜,設備講求的是性價比,對於溫室效應,對於能源短缺,對於替代能源,八字都沒一撇,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沒有人會去想現在為了節能,電影院規定要26度,工廠或是住家都希望能夠用各種的方法節能,極地的冰山一片片崩解,那麼現在的各種技術規範是否適用20年後的狀況?

現在的立法,現在的規範具不具備進步性,符不符合科學性,如果以上條件不成立,那麼立這些規範的意義何在?套句大陸現在最火紅的反腐運動的精髓,訂規範的目的是為了尋租還是製造腐敗的空間?抑或是專為某些利益團體量身訂做?

一台空調設備的設計壽命週期通常可以長達20年,如果用耗能的觀點去看,很多耗能的設備如果拼命跑,一年的運轉電費就比新機費用還高,跑20年下來嚴格上講可以買1,20台同樣的設備了.

耗能這麼重要,那要買哪種牌子哪種設備就在規範裡面了,可是如果寫明了要哪種牌子,就變利益輸送,所以只好在規範上動文章,我比喻一個例子,明明你想買福特的KUGA,結果規範裡面不能明寫,就寫了排氣量2000C.C,須具備6氣囊,主動跟車巡航系統,日行燈等等等,這在一些大設備上面更明顯,然後呢?
承辦人員或是買方早就套好了,除非被監聽,不然到最後得標的就是就是內定的,寫這些規範也就是掩耳盜鈴,暗度陳倉而已.

前陣子在看直流變頻離心機的技術資料,號稱部分負載的效率在0.3kw/ton,再往前挪移一點,各大廠家比較好的非變頻離心機耗能在0.45kw上下,0.3kw/ton對上0.45kw/ton,基本上是直接ko,而這個新技術的發展可以回溯到21世紀開端2000年左右,在2006年07年那時就有商品問世,那規範裡面要不要直接指定採購最新的設備來達到節能減碳,降低成本的目的?

可是事實呢?事實是到現在已經快邁入2020年,這種機器在台灣的裝機量還是非常少,就在那邊喊缺電,結果現在現場還是一堆1.20年前耗能的老機器在跑,反正責任不在我,新技術也與我無關,要說這樣要有競爭力,那是癡人說夢,自我安慰罷了.這種規範本身就是落後的約束,當別的國家在拚世界競爭力,在拚經濟,台灣一堆的法律跟規範還是那麼落後,規範必須訂的明確科學,從軍事領域來看,我們用的武器大部分是美制的,美國不會把他們最新的武器便宜賣給我們,在空調領域,一些比較先進的設備也都不是國產的,大陸呢?國家一個政策支持 ,大把鈔票撒下來就幹,順便把別人最新的技術也就接收了,仿製以後再推出屬於自己的型號和規格.

軍事領域,工業領域的技術其實很多都是相通的,這些技術的先進與否關乎到國家安全的地步,以我上述講的例子,如果大部分的0.45kw/ton機器都換成0.3kw/ton的機器,立馬省3成電費,哪需要那麼多人力在那邊評估來評估去,要最好品質又最好價格,天底下哪來這種好事?於是乎就又在文字上動手腳,掩護舊技術過關,離原來的目標就又更遠了.

台灣除了民主自由可以拿一點來說嘴外,在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上真的是很可憐,在空調領域上,大型冰機效率好的都是進口的,小型機的領域,日製的產品也佔據多數,雖然說他們是在台灣組裝,可是核心元件像壓縮機,瑞智有生產一些小顆的,膨脹閥台灣生產的我就沒聽過了,那寫規範幹嘛?說穿了就是為生意,規範寫的比較偏向自己,利益才得以保護,小我跟大我之間利益怎麼調和?基本上就是小我壓過大我,外行領導內行.

民進黨政府執政以後,口口聲聲的改革基本上都是不符合科學的,只是為了要騙選票好方便執政瓜分利益,國民黨以前不好,留下一堆不好的規矩,也沒有扶植出台灣真正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有人說半導體業不是嗎?對不起,先去看看裡面的這些製作精密半導體的機台有多少台灣自己做的再說,況且這些公司裡面,股權大部分都是外資,台灣人就是幫人代工,有什麼好神氣的?

民進黨執政先把幾千億的核能廢了,理由就是非核家園,口號很動聽,但是事實很殘酷,把這些高科技的設備廢了,妄想用低科技的綠能來取代發電,結果可能嗎?要弄風電跟太陽能,太陽能晚上不做功,風電需要很多維修,台灣現在有很多風機,可是很多都不會轉,原因很簡單,欠維修就會壞,蓋電廠就是集中資源做一件最有效率的事情,管理成本最低,如果把每一台小風機跟每一塊太陽能板都當作小電廠,那台積或是台塑這種指標性的廠要用空調也不用買冰機了,每個需要空調的點都裝分離式就好,要裝什麼冰機.用這種比喻來說明政策的荒繆性,台灣老百姓怎麼就是看不出來?

所以我覺得規範這種東西很假,應該是用目標來定規格,然後自由發揮,例如搞建築的耗能目標就訂在每平方米不得超過幾百w,超過就不得發照,至於這一平方米要幾w怎麼訂定?就參考別的國家數據就好,人家做得到我們就應該做的到,這樣子有很難嗎?民主社會把一件事情討論清楚應該不是太難,但是如果是別有私心,黨同伐異,台灣很快就會墜入落後的深淵,如果你想拿一筆公家機關的生意,光這些規範就可以把你搞死,說穿了其實很多也都是作假,真正認真去執行很多也行不通,因為如果規範上面寫的技術上做不到.那就等於白搭,很多寫了也不會就這樣去執行,因為很多時候技術上做不到.白忙一場.

最近吵得不可開交的前瞻建設,基本上搞成蚊子建設的機會很大,這幾千億拿來發展世界第一的壓縮機技術,或是世界第一的節能技術,一年可以把台灣省下的能源費拿來多蓋多少馬路或是大眾運輸都不只,因為上面講的壓縮機技術就是丹麥丹佛斯的,一樣是個小國,他的直流變頻離心技術可以做到0.3kw一噸,台灣的空調耗電佔能源使用一半,0.3kw對上0.45kw,甚至很多根本還到.8.9kw的,想一想這些技術實現了,台灣能源問題的空氣汙染的問題可以解決多少?省下來的錢可以帶給國家社會多少的福祉!

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問題,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能源缺乏,98%能源仰賴進口,如果可以更加有效率的使用能源,台灣因為能源產生的問題也會減少很多,技術發展的同時可以出口賺技術外匯,也可以降低國內對能源的消耗.社會安全跟人民福祉也可以增加.而不是像前瞻這種華而不實的建設.

前瞻建設點破了就是如果軌道建設的核心技術都在外國人手上,那就不要蓋了,因為蓋了是要養的,運量不足是一個問題,這些系統的核心技術不在自己手上,幾十年營運下來,還要花多少錢才能讓這個系統繼續順利運作,就像買車,雙B一台入門的都要快200萬,一個零件壞了幾萬幾萬的拿,軌道建設台灣應該只會出土地跟鋪馬路以及搞營造這些苦工,東西要維護修理就得大把大把銀子給人家花,台灣人不越來越窮才怪.

台灣人沒有系統性的思考,系統越大就越複雜,所需的工藝技術就越高,附加價值越高,如果沒有自己製造系統的能力,你用的系統越大,相對要付出的代價也越高,大陸的高鐵技術世界第一,因為他的市場夠大,地方夠廣,自己實驗夠了還可以輸出技術到處搶單,台灣市場這麼小,一堆東西都用進口的,就像一個窮人硬要買雙B,早晚這些高昂的維護保養費用把你搞得更窮,真的要建沒關係,先把要花的錢算清楚,划不划算再來講,大眾運輸這種東西需要很多配套,現在執政了亂花錢,以後一定債留子孫,年金改革可能還要多改幾次,因為錢都被亂花光了,只能再從可以砍的地方再砍,如果台灣今天政府非常有錢,年金哪裡需要改革?同樣的,當政府說蓋軌道可以改善什麼什麼,高雄今天就是一個反面的教材,債台高築,再10年20年下去當初風光剪綵的東西舊了,壞了,沒錢好維修,沒錢好保養,要拆還要再花一大筆錢,這樣的作法對嗎?

總而言之,反不反誰支不支持誰不是重點,重點是國家的建設必須為後代子孫跟老百姓著想,台灣資源很少,錢更必須要花在刀口上,不需要的建設就不要搞,搞了還要花更多錢去善後,這樣下去國家如何能夠長治久安,老百姓的生活如何能夠過得更好?原本的美好家園到最後變成一片破敗,這是台灣人想要的場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會盡快跟你連絡